在農村被蛇咬了的處理方法如下:
保持冷靜,不要奔跑,以免加快毒液流向心臟。
用清水沖洗傷口,并擠出傷口處的毒液。
用繃帶(細布條等)扎住傷口,注意不能過緊,并且每隔十五分鐘要松開二至三分鐘。
撥打120急救電話,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服用解蛇毒的藥物(如果身邊有)。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在野外被蛇咬到如何急救?
在進行野外獲活動的時候,難免會遇到毒蛇,如果不小心被咬到,而且是毒蛇的話,如果急救不當,是會有生命危險的,那么在野外被蛇咬到如何急救?在野外如何防止被蛇咬到?被蛇咬到的急救方法有很多,下面就來詳細了解如何急救,以及防蛇的方法吧。
1、被蛇咬到如何急救
1、力求保持鎮定
切忌驚慌奔跑或置之不理。記住毒蛇的形狀和顏色,為醫務人員提供對癥治療的證據。然后就近選擇陰涼處休息和處理傷口,將傷肢放低,減少活動,以免血液循環加快使蛇毒迅速擴散和被吸收。
2、迅速捆扎
用布條、繩索、手帕等在傷口上方(跨過一個關節處)捆扎,松緊度以能阻止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即可,每隔15至20分鐘放松1至2分鐘,以免肌肉組織壞死。
3、沖洗或灼燒傷口
在野外,捆扎后應立即用清潔的冷水、鹽開水或0.5%的高錳酸鉀液反復沖洗傷口,如傷口內留有毒牙,要迅速拔除。也可用火柴灼燒傷口破壞傷口附近的蛇毒,減輕毒害。
4、擴創排毒
用消過毒的鋒利小刀等在牙痕處作十字形切開,切口長約1厘米,深至皮下即可。擴創后繼續沖洗,輕輕擠壓傷口周圍,以排蛇毒。但如被蝮蛇咬傷,則不宜擴創,以免增加出血。
5、迅速就近就醫
被蛇咬到緊急處理之后,就迅速趕往最近的醫院就醫,避免是毒蛇咬傷造成嚴重后果。
2、如何防止被蛇咬
1、當野外旅行、工作時,尤其在夜間最好穿長褲、蹬長靴或用厚帆布綁腿。
2、持木根或手杖在前方左右撥草將蛇趕走,夜間行走時要攜帶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體招致咬傷。
3、選擇宿營地時,要避開草叢、石逢、樹叢、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
4、還應常備解蛇毒藥品以防不測。
3、毒蛇的辨識方法
如果遇到的不是毒蛇,就沒有必要擺出一副很畏懼的樣子,但是戶外蛇大多都是有毒的,所以遇到蛇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1.從蛇的形態上觀摩蛇是否有毒,毒蛇頭部一般呈三角形,如果碰到呈橢圓形的蛇,那說明是無毒型的。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像銀環蛇的頭部也呈橢圓型,但它是劇毒蛇,小心謹慎為妙。另外還可以從蛇的身體可以判斷蛇是否有毒,毒蛇的身體一般顯得較粗短,身體在泄殖腔后突然變細,體表條紋較鮮艷。而無毒蛇身體顯得較細長,身體在尾部慢慢變細,體表條紋也不太鮮艷。
2.從蛇的行為方式判別蛇是否有毒,毒蛇喜歡將身體盤圓,見人后不會逃竄,行動也比較懶散,另外,好火的都屬于劇毒蛇。相反,如果很少將身體盤圓,見到人后會立即逃竄的,行動比較敏捷的蛇屬于五毒蛇。
3.從蛇的生活習慣上判別蛇是否有毒,每種毒蛇都有自己的獨特習性和行為方式。如龜殼花毒蛇,習慣在夜晚出來覓食,喜歡吃鼠類,對光熱很敏感,常因燈火或火光的引誘走近露營者的帳篷,或因追捕老鼠進入人的家中。雨傘節毒蛇,常在夏季雨后的夜晚出游。飯匙倩毒蛇,常發現在干燥陰涼的洞穴中,或干燥的枯木內。
其實一般的人都不認識蛇,看到只會尖叫、躲閃,其實不然,之所謂“別打草驚蛇”就是這樣子,遇到蛇要有及時的處理方法。
野外被蛇咬了怎么急救
在野外被蛇咬時,首先得確定是否被毒蛇咬,被何種毒蛇咬傷,隨后才能實施正確的急救方法,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野外被蛇咬了的急救方法,供大家參考。
野外被蛇咬如何急救
1:第一措施應該狠狠的吸一口毒液吐出來再說。有條件的拿個做安全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
2:保持鎮靜活動,放松心情,以免激動而加速血液流動速度,促使毒液快速擴散。局部繃扎(快準狠):毒蛇咬傷后切勿驚慌亂跑,這樣會加速毒素吸收。用繩子(繩子、布條、止血帶、鞋帶或其他系帶
)在傷口上方處綁扎,其緊度以可以用力通過一個小指為準。指、趾處綁扎時扎緊即可。并每隔20-30分鐘松開幾分鐘,以免肢體缺血時間過長而壞死,綁扎時間一般應小于2小時,應在醫生許可后方可解除綁扎。
3:結扎之后,立即沖洗傷口,如條件許可,也可以在結扎的同時進行。沖洗方法是:最好用干凈的流水,從上到下,反復沖洗,盡量把毒液擠出沖掉。如有條件,可用鹽水或千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沖洗。在野外找不到清水時,也可用新鮮人尿沖洗。
繼續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有條件者請用清水漱口,(注意: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無任何潰破)。也可以自制火罐才用,拔火罐的方法,吸出傷口內之蛇毒,效果也較滿意。
傷口較深并有污染者,應徹底清創。消毒后應以牙痕為中心,將傷口作“+”形切開,使殘存的蛇毒便于流出。傷口擴大后,還可用各種藥物作局部的濕敷或沖洗,以達到破壞或中和蛇毒的目的。常用的外敷藥有30%鹽水或明礬水,用于傷口沖洗的外用藥有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及5%-10%的鹽水。
溫馨提示:
1、沒有沖洗傷口,千萬不要先行擴創,防止留在傷口外面的毒液,在擴創時流入體內;
2、在擴創時要檢查傷口內有否殘留蛇的毒牙,如有發現應立即設法取出;
3、被五步蛇、蝰蛇咬傷,可用點燃破毒法,一般不擴大傷口,尤其是在傷口流血不止的情況下,更應注意;
4、擴創不宜橫刀和深挖,以免傷及血管、骨胳,以免使傷口難以愈合而感染。
5、(民間偏方)用煙頭,火柴頭燙燒傷口,破壞蛇毒,事后再按外科處理。
如何預防被蛇咬
凡事重在預防,野外活動時必須帶上急救用品及藥物,在深山老林,草叢中,陰暗潮濕,蛙類聚集等蛇類常出沒的地方行走時,最好帶一根棍棒開路,“打草驚蛇”,
把蛇趕跑;還要穿高腰鞋,綁腿,穿長褲,緊褲腳,頭戴笠帽;帶一些小繩子、小刀、三棱針、蛇藥成藥、火柴等自救藥械在身邊,夜行時還要帶照明工具,這樣可
以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此外毒蛇咬傷后,一定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其嚴重性,做好現場急救后,迅速送往醫院進行醫治。晚上睡覺時保持帳篷的封密性。
十大毒蛇有哪些?
第一名銀環蛇 俗稱:銀腳帶、過基峽。金環、銀環都是劇毒的。吃飽后常在路邊休息,拂曉時才回窩,夜行人路過常被咬傷。銀環蛇的毒性比金環蛇強。書上說它們善良,行動遲緩,很少攻擊人。一般人觸動它時,它會把頭壓在身下藏起頭不動。實際上怎樣沒試過,估計它要讓你欺負急了,你就快了!
第二名五步蛇
學名尖吻腹、毒腺大、毒牙長、毒素溶血性好,人被咬后不及時處理,幾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就死翹翹了---高級殺手嘛!
第三名眼鏡王蛇 俗稱:過山峰。這個剛剛已經說了,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眼鏡王蛇多棲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于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第四名舟山眼鏡蛇
估計它的俗稱大家都熟:飯鏟頭。挺嚇人吧,有多毒就不用說了,說要是不知道眼鏡蛇那可真夠嗆。
第五名原矛頭蝮
它的俗稱跟上面的差不多:烙鐵頭。是蝮蛇的一種,絕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體型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竹葉青的身體是綠色的,不仔細辨認會與無毒的翠青蛇相混起來,但是它的尾巴焦黃,這正是與翠青蛇相區別的地方。因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叫它「焦尾仔」或「火燒尾」的青竹蛇。竹葉青有撲火和聚居習性。晝夜活動,多在夜間尋食。竹葉青喜
歡上樹,常纏繞在溪邊的灌木叢或小喬木上,會主動攻擊人。在有"竹爺"的地方,最好帶頂帽子,為什么自己想。一般你是看不到它的,也就別老拿手往樹上伸,
摘個果子、花什么的,你知道果樹上有沒有它---實在饞了用棍子敲。
第七名白眉蝮
這種蛇在北方也常見,而且顏色很多。
第八名灰藍扁尾海蛇
海蛇通常是劇毒無比的
第九名圓斑蝰
俗稱:百步蛇。聽著好像比五步蛇差遠了,其實一樣的毒。
野外如果被蛇咬了該怎么辦
如果在野外一不小心被蛇咬了,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快送往醫院治療。畢竟被毒蛇咬傷,事情可大可小。當然發現被蛇咬以后,應該立刻遠離被蛇咬的地方。
01此時蛇要是緊緊咬住不放,借助外力。另外應記住蛇的基本特征,如果有條件治療的話,可以省去后續眾多的麻煩。
02其實有些小伙伴被蛇咬以后,會變得特別的緊張,此時應該保持冷靜,不要慌張,奔跑。不然血液循環會加速,蛇毒會進入人體的速度也會增加。還需要及時的去除受傷部位的各種受限物品,比如戒指,手鐲,腳鏈等等,以免后續出現傷口腫脹,沒有辦法取出,出現二次傷害。
03之后用繩子或者把衣服撕成布條狀,進行傷口處局部的包扎。在包扎的時候,遠心端可以摸到動脈的搏動。一般松緊程度和平時在醫院抽血化驗的橡膠管綁的松緊程度相似,建議每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松開包扎的帶子三分鐘,以免加速組織壞死。等包扎完成以后,需要盡快的送往有條件治療蛇毒的醫院治療。
農村夏季毒蛇多,如果不小心被毒蛇所咬,當時有哪些自救措施可以延緩毒性發作?
被蛇咬傷的人多在野外、山區或田園,往往一時難以就 醫,為此這里簡介一些治療毒蛇咬傷的常識,以供被毒蛇咬 傷時作為開展自救工作的參考。治療毒蛇咬傷,必須爭時 間、搶速度,如貽誤治療,蛇毒一旦在人體臟器內被吸收或 擴散,可引起殘廢和后遺癥,重者危及生命。
下面將幾種蛇 傷自救的方法詳細介紹如下: 第一,要及時沖洗傷口。在田野、山林不幸被毒蛇咬 傷,應立即用肥皂水、溪水或其他潔凈的冷水沖洗傷口,以 洗掉傷口的外表毒液。如傷口有毒牙殘留,應迅速挑去。有 條件的地方可用生理鹽$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被 咬后沖洗或清洗排擠毒液。
第二,要掌握局部包扎技術。清洗過后,可用隨身攜帶 的鞋帶、手帕或撕下一條帶狀衣物,也可就近拾取合適的植 物莖皮(如稻草、棕葉、藤莖等),-在傷口上方2〜10厘米 或超過傷口一個關節處綁扎,其目的在于用藥前減少蛇毒隨 局部淋巴液及靜脈血液回流,其松緊度以阻斷淋巴和靜脈回流為準,并每20分鐘左右放松1〜2分鐘。
此法最好在傷后 25分鐘內進行,時間越長作用越小。一經用藥即應解除。 若被咬時間超過12小時,則沒有包扎得必要了。第三,及時冷卻傷口,延緩蛇毒擴散與吸收。被蛇咬傷 后,有條件的地方可用冰塊(食用冰棒、袋冰均可)敷在傷 口周圍和近心端,使血管和淋巴管收縮,延緩蛇毒的吸收, 給就醫爭取時間。
在偏遠山區和農村,還可用熱水袋裝清 涼的山泉水或井水敷在傷口上。在咬傷后24小時內敷冰有 效。第四,使用火藥等處理傷口,用化學方法排出毒液。在 反復沖洗傷口和擴創排毒后,可用火藥直接燒灼傷口。。即每 次用火柴6〜8根放于傷口處,反復灼燒2〜3次,還可用香 煙頭燙灼傷口及周圍。
當蛇毒遇到高溫高熱時,即發生凝固 而遭到破壞,使其失去毒性。還可以用燒紅的長鐵釘或柴把 直接灼傷口,這種方法對人體折磨比較大,但以生命為代價 相比,還是值得的。第五,要常備蛇傷急救盒。為了便于野外工作者攜帶方 便,廣西中醫骨傷科學院附屬中草藥廠研制出了一種“蛇傷 急救盒”,該急救盒備有消過毒的注射器、注射針頭、結晶 胰蛋白酶、2%普魯卡因、蛇傷藥、擴創傷口用的刀片和止 血帶等。
使用時,如果能按照使用說明書去處理,就能使蛇 傷化險為夷,不會出現中毒癥狀及危重癥狀。該藥盒具有攜帶方便、方法簡單、行之有效、經濟便宜等優點,凡從事野 外作業和蛇業經營的1作者需常備此急救盒,以做到有備無 患,減少損失。第六,要了解鮮草、樹葉可以破壞蛇毒的常識。
被毒蛇 咬傷后,就近摘些鮮草、蔬菜或嫩樹葉搗爛揉擠出汁,反復 擦搽傷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蛇傷處理辦法。因為被咬傷者 多在草地、田園和樹林附近,可隨手得到這些東西。草、葉 之所以有此妙用,是由于他們含很多破壞蛇毒的化學物質。 鮮草、樹葉及蔬菜中均有適量的鉀,它既不傷害人體,又可 破壞蛇毒,但現今用此方法的地域已越來越少。
第七,人為擴大傷口,用物理方法盡量排出毒液。這是 蛇傷急救處理中的重要環節,傷處經過綁扎、沖洗處理后, 可甩消毒的手術刀,按毒牙痕的方向縱向開刀。如牙痕模糊 不清,則在咬傷部位作十字形傷口。切開要切至皮下,才能 促使毒液順利排出。然后,切口可用吸奶器或拔火罐等器具 進行反復吸引,盡量吸出傷口處的殘余毒液。
吸引完畢后, 傷口用雷佛奴爾紗布或浸了中草藥溶液的紗布濕敷,以利于 毒液繼續出。此法的缺點是增加患者的疼痛、易導致局部感 染潰爛,延長治愈期。被血循毒類蛇咬傷,不宜采用此法, 以防血流不止,造成惡果。第八,精神不要過度緊張。被毒蛇咬傷以后,有些患者 極為恐懼,精神過度緊張,往往因自救處理不當,給以后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
為此,被毒蛇咬傷后,首先在思想上 要努力保持冷靜,千萬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能用力奔跑,以減慢人體對蛇毒的吸收擴散。其次,被毒蛇咬傷后,一部份 毒液通過毒牙已注射到皮膚,此時必須爭取時間,盡快將毒 液沖洗掉、排出去,這一措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 體的操作上,動作表迅速敏捷,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達 到排毒和破壞蛇毒的目的,從而減輕中毒的危險,為入院救 治打好基礎。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