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或在線視頻平臺輸入“鵯科鳥大全”等關鍵詞,進行在線觀看或下載。另外,您也可以關注一些鳥類觀察者和自然生態保護組織,他們經常會分享一些鳥類大全的視頻。
以下是常見的幾種鵯科鳥:
鳳頭雀嘴鵯 。體長21厘米,分布于我國西南,比較常見。
白頭鵯 。體長20厘米,很常見,家喻戶曉。
黑冠黃鵯 。體長21厘米,僅分布于云南西南地區,不常見。
白喉冠鵯 。體長25厘米,僅分布于我國西南,比較常見。
領雀嘴鵯 。體長21厘米,分布廣泛,常見。
栗背短腳鵯 。體長21厘米,分布于我國的長江以南,不常見。
栗耳短腳鵯 。體長28厘米,分布于我國的東北地區,不常見。
黑短腳鵯 。體長24厘米,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云南常見。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白頭如新 鳥語花香勝利在望 猜一個動物?
答案是:白頭翁
百度首頁
不多做什么
消息
商城
設置
網頁 新聞 貼吧 知道 音樂 圖片 視頻 地圖 文庫 百科
進入詞條全站搜索幫助
聲明:百科詞條人人可編輯,詞條創建和修改均免費,絕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費代編,請勿上當受騙。詳情>>
首頁
歷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識
圖解百科
分類
藝術
科學
自然
文化
地理
生活
社會
人物
經濟
體育
歷史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星課堂
秒懂大師說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視界
特色百科
數字博物館
非遺百科
百度數說
城市百科
恐龍百科
多肉百科
用戶
蝌蚪團
燃夢計劃
百科任務
百科商城
權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見問題
聯系方式
個人中心
00:00
/
- -
相關視頻
|
推薦視頻
一分鐘了解白頭鵯
7.2萬播放
6.8萬播放
白頭翁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3個義項) 添加義項
編輯 討論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翁 、白頭殼仔(臺語),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臺灣亞種于臺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于東亞,臺灣宜蘭平原,中國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后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白頭鵯(音:bēi)(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
中文學名
拉丁學名
Pycnonotus sinensis
別 稱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目
雀形目
科
鵯科
屬
鵯屬
編輯
白頭翁和麻雀、綠繡眼合稱“城市三寶”,常成群出現在平原區灌木叢,丘陵樹林地帶,以及校園,公園,庭院,行道中的各種高高的電線與樹上。
白頭鵯體長約17到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老鳥的枕羽(后頭部)更潔白,所以又叫“白頭翁”。背和腰羽大部為灰綠色,翼和尾部稍帶黃綠色,頦,喉部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部白色或灰白色,雜以黃綠色條紋,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長居于山區,闊葉林,公園,樹林中,以果樹的漿果和種子為主食,并時常飛入果園偷吃果實,偶爾啄食昆蟲。春末夏初開始營巢繁殖,白頭鵯在進入繁殖期后會聚集在樹林上喧叫,常常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群聚的現象,到夏末秋季冬季時就消失了。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值得保護。
大小量度:體重♂26-43g,♀26-41g;體長♂166-220mm,♀160-201mm;嘴峰♂13-16mm,♀13-15mm;翅♂82-94mm,♀79-92mm;尾♂77-90mm,♀74-88mm;跗蹠♂20-24mm,♀19-22mm。 [1]
棲息環境
編輯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灌叢、草地、有零星樹木的疏林荒坡、果園、村落、農田地邊灌叢、次生林和竹林,也見于山腳和低山地區的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及其林緣地帶。 [1]
生活習性
編輯
白頭鵯喜歡將巢筑在相思樹或榕樹上,在都市中常見以枯草或芒草穗筑碗形巢于陽臺花木、樹叢盆栽之中, 每年春天三月到五月是白頭翁的繁殖期,這段期間,如果見到一只白頭翁單獨站在突出的枝頭或是樹頂上高聲鳴叫,過不了多久,另一只白頭翁飛過來,兩只鳥一唱一和,那多半就是它們在互唱情歌了。繁殖期每一對白頭翁會建立它們的領域,其范圍面積小,巢通常筑在離地面不高的雜木林或樹叢上,雌、雄鳥共同育雛,通常一季繁殖1到2次,一窩產3到4枚蛋,繁殖季節幾乎全以昆蟲為食。幼鳥需要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孵化才能破殼而出,再經過大約兩個星期的喂食,就可以出巢。
食性: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金龜甲、步行蟲、金花甲、鼻甲、夜蛾、瓢蟲、蝗蟲、蛇、蜂、蠅、蚊、螞蟻、長角螢、蟬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半翅目等昆蟲和幼蟲,也吃蜘蛛、壁虱等無脊椎動物。植物生食物主要有野山楂、野薔薇、寒莓、衛茅、桑椹、石楠、女貞、楝、櫻桃、苦楝、葡萄、烏桕、甘藍、藍靛、酸棗、樟、梓等植物果實與種子。 [1]
習性: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于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1]
遷徙: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1]
分布范圍
編輯
世界分布:分布于
白頭鵯分布圖 [2]
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泰國、越南。 [2]
中國分布: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北至陜西南部和河南一帶,偶爾見于河北和山東,西至四川、貴州和云南東北部,東至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南至廣西、廣東、香港、海南島和臺灣。 [1]
請問這是什么鳥?產于哪里?
白頭鵯(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 雜食性,既食動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小型鳥類,體長17-22cm。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兩廣亞種無此白環,頭頂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上體灰褐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白色具黃綠色縱紋。雄性體重26-43g,雌性26-41g;雄性體長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長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長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形態描述
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向后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后和枕全白色(兩廣亞種無白色枕環,額至枕全黑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后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綠色羽緣。頦、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顯的淡灰褐色橫帶。其余白色或灰白色,羽緣黃綠色,形成稀疏而不明顯的黃綠色縱紋。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
鳥種描述
描述:中等體型的橄欖色鵯。眼后一白色寬紋伸至頸背,黑色的頭頂略具羽冠,髭紋黑色,臀白。幼鳥頭橄欖色,胸具灰色橫紋。 虹膜-褐色;嘴-近黑;腳-黑色。叫聲一般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顫音。
棲息環境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于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叫聲一般為“qiang-ding ding-qiang”,伴有顫音。[1-2]
生活習性
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結成大群,活動于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于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桕、葡萄等。
分布范圍
分布于歐亞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
國內分布
中國分布于西至四川、云南東北部;北達陜西南部及河南;東至沿海一帶,分括海南和臺灣;南及廣西西南等地。白頭鵯是我國常見鳥類,是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常見鳥類,繁殖季節幾全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意義甚大。目前種群數量還較豐富。
國外分布
國外見于琉球群島和越南北部。
分布狀況
常見的群棲性鳥,棲于林緣、灌叢、紅樹林及林園。為香港最常見的鳥種之一。亞種hainanus為留鳥于廣西南部、廣東西南部及海南島;formosae為留鳥于臺灣;指名亞種遍及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冬季北方鳥南遷。現于河北(北戴河)及山東有定期的報道。
繁殖方式
繁殖于3月至8月間。產卵至少二次,巢于桑樹茂密的綠葉叢中,或油茶樹上及各種灌木叢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筑在高大喬木上的,距地高度約在6米至6.5米之間。巢呈深杯狀,用草莖、雜葉、蘆葦、草穗及少量細根、石松等構成,內墊以細柔的雜草。卵每產3—4個,呈橢圓形,色淡紅,其上更有深紅、淡紫等色的斑點。 白頭鵯從3月就開始進入繁殖期,一直到8月。在這期間,它們至少要產兩次卵,一般巢穴會建在離地面兩三米的茂密的桑樹綠葉林或是各種灌木中。也有的白頭鵯會把它們的巢建在高高的喬木樹上,大約離地面6米以上的高度。巢穴是用雜草、掉落的樹葉、蘆葦、草穗、石松和一些草的根莖做成的,形狀為杯子狀。窩內還會放上嫩草。白頭鵯每次可以產下3到4個蛋,蛋的形狀為橢球形,顏色為淡淡的紅色,蛋的表面還會帶有一些深紅的淡紫色的斑點。
亞種分化
(4種) 1.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分布于中國的中西部(四川、陜西、長江流域、廣西、廣東,福建、北京和河北),越南,南海和韓國。
2.Pycnonotus sinensis hainanus分布于中國海南、廣東東南,越南北部和中部。
3.Pycnonotus sinensis formosae 分布于臺灣(不包括太魯閣峽谷南部和東南沿海)。
4.Pycnonotus sinensis orii分布于琉球群島(沖繩和八重山島)。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圖片:概述圖—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分布圖)
經濟用途
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為保護鳥類。
人工選育
1、鳥的選擇
鵯科鳥類多食蟲、兼食果實,較難達到人工繁殖。一般飼養白頭鵯是為聽其悅耳鳴聲,故多選擇雄鳥。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較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根據雄鳥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稍發污等特征鑒別出來。幼鳥頭灰褐、背橄攬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容易跟成鳥區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小,不易馴熟,故通常掏長羽芽的雛鳥或將離巢的幼鳥飼養。
2、籠的特點
白頭鵯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鳥籠的底宜為亮底,下邊有托糞板,便于糞便漏下和清刷。可自制竹籠,圓型(直徑26厘米,高30厘米)或方形(26×26×30的厘米)。在北方,亦可用點頦籠飼養。
3、飼料喂法
飼養白頭鵯可以一種粉料做為常備飼料,比如把玉米面、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3的比例混勻喂給,或者喂點頦粉(綠豆面、玉米面、熟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配合);經常補充些水果和昆蟲幼蟲及蛹。
4、管理調教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并換新鮮飲水。喂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余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冬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紅耳鵯、白喉紅臀鵯、黃臀鵯等鵯科鳥類,均可以參照上述方法飼養。
5、飼養要求 白頭鵯適合吃一些柔軟細嫩的食物,它用的水罐很容易被污染,每天都要給它清洗水罐,還要保證它總是喝到干凈的水質。當天沒喝完的水一定要換掉。夏季要提供白頭鵯洗浴用的水漕,春秋也需要,它會自己梳洗。鳥籠要隨時保持干凈,每周都要徹底清洗一次。白頭鵯是害怕寒冷的,在北方飼養這種鳥類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生活環境的溫度,冬天要挪到室內飼養,而且天氣過冷不適宜外出遛鳥。
這是什么鳥
紅耳鵯(學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鵯科、鵯屬的鳥類。紅耳鵯為小型鳥類,體長17-21cm。額至頭頂黑色,頭頂有聳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鮮紅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圍以黑色,在頭部甚為醒目。上體褐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白色尾下覆羽紅色。顴紋黑色,胸側有黑褐色橫帶。
這是什么鳥?
白耳鵯,,,白耳鵯屬于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鵯科鳥類,分布于歐亞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的東南部地區等。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