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狗萊卡是母的,并且是混種,是薩摩耶犬跟鐵利亞的混種,它其實是一只流浪狗,后來作為備選進入訓練營,為什么會選擇母的呢,因為科學家們認為母的狗狗性格更好,并且不需要腿排尿。
萊卡在訓練營中的時候,表現冷靜且堅韌,而且各項訓練都完成的很好,十分配合,所以最終選擇了它,太空訓練包括長時間站立不動、習慣營養膠喂食、穿太空服、被放入就如在發射中的火箭的模擬器、搭乘離心機模擬火箭發射時的高加速度,并逐漸縮小籠子。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太空犬”萊卡:在太空漂浮至今的流浪狗,莫斯科為它設立紀念碑,為何?
在地球上有無數個城市,城市里有無數個家庭,在這些家庭中大多都會養著寵物狗,什么二哈、柯基、斗牛等等,種類繁多,溫順、憨厚、忠誠,性格各異。它們是生命的饋贈,是人類的好伙伴。
但沒有哪一條狗的"狗生"比前蘇聯太空犬萊卡更加傳奇,因為它是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地球生命,探索宇宙的時間,甚至比人類還早。
美蘇"太空競賽",赫魯曉夫下令發射太空飛船
浩渺的太空,無垠的宇宙,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最終幻想的目標,以古代中國為例,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夏朝就設置了專門觀察星象的"太史令"一職,古人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到了近代,在冷戰期間,美、蘇爭霸,太空成為這兩個超級大國在地球之外的另一個戰場,探索宇宙也被賦予了另外一層意義。
1957年10月,蘇聯研制的史普尼克1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當時正值冷戰時期,史普尼克1號的發射在歐美引起了轟動性的效應,也由此掀開了美、蘇兩國此后長達20多年的太空競賽。
在史普尼克1號之后,蘇聯立即開始準備更加高級的人造衛星,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下令,要在1957年11月7日發射一艘太空飛船,以超越史普尼克1號的成就,紀念十月40周年。
赫魯曉夫定下的期限,距離史普尼克1號發射僅有1個月的時間,蘇聯科學家們經過多次緊急會議,達成了一致:此次任務時間倉促,風險太大,因此不可能送一個活人"上天",最終他們決定送一只狗進入太空。
事實上早在1951年,蘇聯就開始了讓狗參與軌道太空飛行的實驗,原本預定要在1958年進行軌道航行任務,但為了達成赫魯曉夫的命令,蘇聯科學家也就顧不得那么多了,決定把這項任務提前進行。
流浪狗"萊卡"被選中,個性溫順卻被訓練到失禁
蘇聯科學家在經過仔細思索后,決定找一只流浪狗作為進入外層空間的動物,因為他們認為流浪狗比起家養的寵物犬,面對饑寒環境的忍耐力更強,所以他們選中了萊卡。
萊卡是一只雌性混種狗,當時大約3歲,個性冷靜溫順,不會輕易和其它狗起沖突,蘇聯科學家后來回憶,稱萊卡"安靜而有魅力"。為了保證實驗萬無一失,科學家們對萊卡進行了眾多訓練,包括讓它適應太空艙的尺寸,將它單獨飼養在籠舍中,并且籠舍的尺寸不斷變小。
在長達20天的飼養期里,連續的"囚禁生活"使萊卡出現便秘失禁、焦躁不安等狀況,但此時實驗已經無法停下。萊卡被放在了離心機里,并模擬火箭升空時的加速度以及噪音,在訓練期間,萊卡的脈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血壓飆升。
萊卡唯一的放松機會,就是會有一位科學家會將它帶回家與他的孩子們玩耍,這位科學家后來在回憶錄中表示:"我真想對它好一點,因為它的日子所剩無多。"
在此次飛行的宇宙飛船上,配備了完善的衛生系統,除了制氧機、防止吸入二氧化碳的設備,還有在溫度超過規定溫度后,會自動運轉的電扇,借此讓萊卡保持涼爽。在飛船內還放置有凝膠狀的,可供應長達七天的航程,狗的排泄物則集中到袋子內。
座椅上有為狗設計的安全帶和狗鏈,整個飛船的空間非常狹小,甚至不足以讓萊卡轉身。此外還有心電圖設備,以測量萊卡在飛行過程中的脈搏、呼吸速率等各項數據。
"史普尼克2號"不幸發生意外,萊卡死因40年未能解開
時間越來越近赫魯曉夫定下的期限,1957年10月31日,萊卡進入了太空艙,此時距發射還有三天。冬天的蘇聯天氣異常寒冷,工作人員在太空艙裝上軟管,連接加熱器,以維持太空艙的溫度。
11月3日,正式發射的日子終于到來,工作人員把萊卡好好的打理了一遍,用稀釋過的酒精為萊卡擦拭毛發消毒。工作人員后來回憶:"在艙門關上之前,我們親了它的鼻子,祝福它一路順風。我們知道,它再也不會回來了。"
11月3日早上05:30:42(一說為07:22),搭載著史普尼克2號的火箭開始升空,當加速度到達最大時,萊卡的呼吸頻率驟增到了發射前的3到4倍。史普尼克2號是在極度匆忙的情況下做出來的作品,設計相當粗糙。
因此在到達預定軌道后,飛行發生了意外——火箭芯級未能分離,導致熱控系統無法工作,太空艙內的溫度一下飆升到了40°C。此時的萊卡焦躁不安,但仍有進食,等到又過了5至7小時后,萊卡徹底失去了生命跡象。
然而蘇聯的科學家曾在萊卡的食物中加入毒藥,想要將萊卡安樂死,因此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在整理萊卡究竟是因為太空艙電力耗盡窒息而死?還是因為吃了食物而被安樂死?直到1999年,俄羅斯最新的資料解開了人們的疑惑,萊卡是在環繞地球飛行第四圈時,因太空艙過熱而死亡。
1958年4月14日,史普尼克2號在飛行5個月之后,帶著萊卡的尸體一同墜落,在大氣層中焚毀(也有說法認為萊卡的尸體依然漂浮在太空中,甚至可能完好無損),一共繞行了地球2570圈。
紀念再多也無法挽回"狗命" ,萊卡改變太空動物實驗規則
在萊卡為人類的航天事業獻身后,人們對它的紀念與懷念從未停止。在萊卡死后,蘇聯公布了她執行任務時的相片,照片中的萊卡系著安全帶坐在太空艙中回頭看望,這張照片中的萊卡形象,也被刻在了莫斯科的宇宙征服者紀念碑上。
而美國國家太空總署也將火星的一個土壤采樣處命名為萊卡。2008年4月11日,俄羅斯官方在莫斯科為萊卡建立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的附近就是當年將萊卡送上太空的軍事研究機構。
但是,人類真的有權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犧牲一只小狗的生命嗎?由于史普尼克2號屬于不可回收性飛行器,因此萊卡在計劃中注定死亡。
萊卡之死點燃了人們對于動物試驗的爭議,在英國,全國犬類保護聯盟呼吁所有養狗的人都為萊卡默哀一分鐘,英國皇家動物防止協會,在莫斯科電臺宣布火箭升空之前,就接到了聽眾。
包括當時的動物權利保護團體,也在呼吁公眾到各個蘇聯大使館進行,有一些人更是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進行示威。
即使是在冷戰時期的上世紀50年代,也有波蘭的學術圈對此事表示批判,1958年發行的波蘭科學期刊認為,沒能將萊卡活著帶回地球無疑令人嘆息,也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
值得慶幸的是,在萊卡之后,所有的太空動物實驗定下了約定,都由可回收的飛行載具執行,可以說萊卡用它的生命改變了太空動物實驗的規則。盡管仍有4只狗在此后蘇聯的太空任務中殉職,但最起碼,人們已經不再將動物為人類的犧牲視作理所當然。
1957年,世界首條“太空狗”被送進宇宙,它后來怎么樣了?
1957年11月3日,蘇聯首次將活體生物隨著人造衛星運送到太空,它是一名名叫萊卡的狗。然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蘇聯,科技并不是很發達,人類對于太空的探索也處于初級階段。
人們都清楚,小狗萊卡的太空之旅注定是一張單程票。很顯然,萊卡并沒有像其他宇航員一樣享受到鮮花和掌聲,而是在太空艙升空后幾小時內痛苦地死去,它的尸體和太空艙也永遠孤單地留在了地球軌道。
那一刻開始,“狗生”注定不同
在萊卡進入蘇聯航空實驗室之前他還是一只普通的雌性流浪狗,我們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它和其它的流浪狗一樣流落在莫斯科的街頭。一個偶然的機會它和它的同伴被航空研究人員選中,作為代替人類登上太空實驗的生物。這只小土狗當時只有兩歲,它不知道面對它的將是什么……
一切的起因還是源于當時和蘇聯針鋒相對作為老對手的美國用猴子做實驗,把一只叫做阿爾貝二世的恒河猴送上太空,成為太空中的第一只哺乳動物。但是這只猴子只是登上了太空并沒有進入地球軌道。這時,蘇聯趕在了美國前面將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2號”攜帶萊卡進入太空圍繞地球運轉。這個消息震撼了世界,小狗萊卡也成為了人類航天航空史上的大英雄。
在準備登上太空之前,萊卡和它的小伙伴們也接受了各種殘忍并且飽受折磨的太空測試依次來選拔真正適合登上太空的小狗。在一系列的高強度的訓練下,萊卡因為它的體型偏小有加之它曾經為一條流浪狗比起其他的家犬有著更強大的適應能力,更能在太空中忍受嚴酷的壓力。
在長達二十多天的訓練中,它們被放入狹小的空間以適應在太空艙中的空間,為了模擬火箭發射時的壓力它們被放進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不僅如此,它們還進行了極大程度的噪聲和振動抵抗訓練,研究員們還訓練它們按時吃飯、穿太空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等等。
萊卡最后在痛苦中死去
為了能在特殊紀念日時準時發射這顆搭載著地球生物的衛星進入地球軌道,蘇聯航天研究所利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籌備了這次活動,這在那時看來簡直是天方夜譚。由于時間原因,蘇聯太空研究人員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研制成功支持生物平安返回地球表面的返回艙。這也就意味著萊卡的生命也將隨著人造衛星的升空而止步于此。
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說:“我知道它為何這樣,它認為我們天天給它吃的喝的,對它很好,它很珍惜這里溫暖安定的生活,它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它是用最大的忍耐和努力來回報我們,但是它對前途一無所知,而我們卻恰恰利用了它的這份忠誠……”
1957年11月的一天,莫斯科時間早上五點半,斯普特尼克2號帶著小狗萊卡從哈薩克斯坦如約發射升空。第二天,萊卡順利登上太空的消息傳遍世界各地,蘇聯人民更是舉國歡慶。然而并沒有人能想象得到,這將是這只可憐的小狗的生命倒計時。
幾天后,官方發出報道,稱萊卡在太空中生活了四天后因無法適應太空中特殊的環境而死亡。在萊卡犧牲后,人們似乎逐漸淡忘了它。多年后,隨著人類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不斷地將各種生物相繼送上天空用以研究人類在太空中最適的生存活動條件。
18年前,在美國德州休士頓舉行的世界太空會議,前蘇聯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主任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向世界公布了一個隱藏在他心里了近五十年的秘密。其實小狗萊卡并不是像官方報道里的那樣死于無法適應太空中特殊的環境,事實上萊卡在人造衛星升空的數小時內早已沒有了生命特征,萊卡直接死于恐慌和熱衰竭。
迪米特里·馬拉申科夫博士稱起飛前,我們通過傳感器傳回的數據得知此時它的心率是103次/分鐘,火箭發射后最開始階段心率增加至240次/分鐘,但是,進入失重狀態后它的心率急速降低,地面人員為了恢復萊卡的心跳,用遙控離心分離機做了三次努力。
這三次努力使萊卡的心跳恢復到發射前的水平所需的時間比在地面上進行離心分離所需的時間長了近三倍,3小時后,它又回到了102次/分鐘,這一切還是正常的。但是由于航天器的軌道非常橢圓,因此太陽輻射比預期的要高,太空艙內的溫度和濕度很快就一直不斷上升,用于降溫的風扇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最終萊卡就這樣痛苦地死去了。
再有一次機會,萊卡只想回家
12年前,俄羅斯為萊卡在莫斯科建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碑的位置正是五十年前萊卡所在的航空研究所,也是它短暫的生命的盡頭。小狗萊卡的生命止步于此,但是現代科技依然在高速發展,人類也不會忘記有一只被人們稱作英雄的小狗萊卡為人類登上太空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后來前蘇聯為萊卡發行了印有它頭像的紀念郵票,還把各種紀念品也印上了它的頭像來紀念這個為了人類太空事業而付出生命的小狗。同時搖滾樂隊還為萊卡寫了一首歌曲,里面唱到;“離家太遠,我知道你的孤獨,萊卡,我以你為驕傲,萊卡,你什么時候回家,快回來吧……”
轉眼間63年過去了,人們不曾知道在諾大的宇宙中,渺小的萊卡看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我們無法感知它當時的驚慌和害怕,但在一直飆升的心率中我們能感受到它的不安和絕望。或許萊卡并不想當人類口中的大英雄,或許萊卡只想回家,回到地球像之前一樣慵懶地和小伙伴在街頭曬太陽。萊卡如今還飄蕩在宇宙當中,或許,此刻它就在你的頭頂。
很多人都在為萊卡的去世而悲傷,但這已經成為了事實無法改變。雖然我們惋惜萊卡的去世,但它對人類航天事業作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萊卡就像是一顆星,照亮著我們的太空探索之路。
64年過去了,那只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狗萊卡,如今它過得如何?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道:“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自從人類文明出現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對于宇宙的探索就從未停止過。遼遠浩大的蒼穹囊括了人們腦海中所有瑰麗的想象,為了踏入那片未知的太空,科學家和航天員們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價。
眾所周知,人類第一次登上太空是在1961年4月,宇航員尤里·加加林的名字也因此而響徹世界。但加加林并非是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生物,真正首次由地球飛入宇宙的生命體,是一只名叫“萊卡”的小狗。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將一顆重達83千克的繞地球運行人造衛星送入軌道,這是世界上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從此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的序幕。此后,科學家們開始進行載人空間飛行的研究,他們決定先用別的生物進行試驗,以檢測哺乳動物是否能承受火箭升入太空后嚴酷的、未知的環境。
關于試驗的對象,科研人員將目光放在了小狗的身上。他們一共找來了10只溫順的流浪狗,并將它們帶入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航天和太空醫學研究所,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太空狗”訓練。在這些小狗中,一只名叫“萊卡”的小狗脫穎而出,成為了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地球乘客。
萊卡是一只雌性流浪狗,是薩摩耶和鐵利亞的混種,當時約3歲大。它在莫斯科寒冷的街頭流浪了很久,終于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所以表現得溫順又聰明。但它并不知道,等待它的命運將會是“為科學獻身”。收養它的科學家回憶道:“我曾在萊卡升空前特意帶它回家和孩子們玩了一天,因為想為它做一點事情,知道它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1957年11月3日,蘇聯第二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2號”成功升空,這是一顆錐形人造衛星,密封生物倉內萊卡靜靜地臥著。科學家們在它身上連接了一個可以測量呼吸、脈搏、血壓情況的醫學儀器,還安裝了空氣再生裝置、自供食裝置和排泄裝置,甚至裝上了一個降溫的小電扇。
1957年11月10日,也就是衛星發射后的第七天,史普尼克2號的電池宣告耗盡,數據也停止了傳輸。這顆失去作用的衛星后來帶著萊卡繼續在軌道上漂浮了162天,最終在1958年4月14日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升空一周后,蘇聯就公布了萊卡的命運:它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在宇宙中生活了一個星期,到達離地球1600千米的高處。最終任務完成時,載具內的氧氣也即將耗盡,于是萊卡吃掉了準備好的摻有毒藥的晚餐,隨后安靜地、無痛苦地死去。
萊卡的獻身,為宇宙載人飛行的探索鋪平了道路,隨后蘇聯為其發行了紀念郵票,并為它建造了一塊紀念碑。1997年,俄羅斯人還在萊卡當年接受訓練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紀念館。
直到2002年,曾參與前蘇聯人造衛星發射研究的科學家迪米特里·馬拉山科夫發表聲明,推翻了前蘇聯宣布的萊卡的“官方結局”。馬拉山科夫博士表示,當年萊卡根本就沒有存活一周的時間,也不是毫無痛苦地死去的。
實際上,在人造衛星發射升空幾小時后,醫學傳感器就顯示它的心率和體溫開始飆升,最終歸于平靜。也就是說由于生物倉隔熱效果不佳,萊卡事實上是死于高溫、高壓帶來的驚嚇和中暑衰竭,臨死前還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
這個消息甫一發出,就在俄羅斯乃至全球引發了討論的浪潮,很多人認為動物也應該有生存的權利。那些犧牲的宇航員起碼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清楚這份事業帶來的危險,而萊卡卻永遠也不會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如此痛苦地死去,甚至死后還被隱瞞死亡的。
為此,許多人創作了各種萊卡的藝術形象,來表示對它的紀念。比如莫斯科樂隊Powder! Go Away,就在2001年發行了一張紀念萊卡的專輯,名字叫做《Laika Still Wants Go Home》(萊卡還想回家)。美國芝加哥搖滾樂隊Kill Hannah也創作了一首名叫《Laika》的歌曲,歌詞中唱道:萊卡,快回家吧,請快些回家吧。
雖然很多人為萊卡的命運悲傷難過,但它的靈魂已經永遠留在了太空,不可能回家了。不論人們對萊卡之死有多少爭議,它對于人類太空事業所作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在探索太空的歷史上,萊卡永遠會像一顆小小的啟明星,閃爍著微小卻明亮的光芒。
一個月的拉布拉多容易養活,但由于狗狗的年齡比較小、自身抵抗力比較差,主人要給小拉布拉多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喂食狗糧時最好用溫水或者羊奶粉充分泡軟,更有助于小拉布拉多消化。及時接種疫苗和做好體內外驅蟲工作。
一個月的比熊犬胃腸道未發育完全,喂食應以母乳為主,因為母乳的營養成分比較健康,而且母乳帶有母源抗體,吃母乳的泰迪抵抗力會更強一些。如果沒有母乳喂養,主人應使用羊奶粉或幼犬專用奶粉進行喂養,也可以用適量溫水將狗糧泡軟后飼喂比熊。
金毛和拉布拉多都是容易訓導、性格溫順聰明的狗狗品種,都屬于攻擊性小的犬類,兩者相差不大。金毛性格沉穩和粘人,毛發濃密且長,觸感更柔軟一些,不容易打理,洗澡較麻煩。拉布拉多被毛短且直,相對來說好打理一些,拉布拉多對主人非常忠誠,服從性非常好。
金毛會比較好養一點。因為金毛性格很好,很溫馴,而薩摩耶則更加調皮一點。而且薩摩耶的白色毛發很容易弄臟,需要主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護理。金毛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適應各種飼養方式。比起薩摩耶這些雪橇犬的玻璃胃,它們的生命力很強。
1、純正金毛犬的嘴巴很大很寬,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寬。2、純正金毛犬的骨架比較大。3、純正金毛幼犬眼睛大小適中呈杏仁狀,炯炯有神,眼睛瞳孔顏色為黑色或棕色 。4、純正金毛幼犬毛發蓬松光滑。5、純正金毛犬耳朵較大呈三角形。
公金毛比母金毛會相對好養一點。公金毛的性格開朗、溫順。毛發比較長,身材高大有型。母金毛性格溫順,體型相對嬌小一點。毛發較短,母金毛的生理期、懷孕、生產之后都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
1、金毛幼犬毛發越濃密越好。2、要挑選骨架較大的、精神狀態好的。3、要挑選頭部寬闊,耳朵大小適中的。4、觀察幼犬的骨量及四肢,骨量越高,金毛日后的體態和體格就會越大,品相好的金毛,其四肢比較粗壯。5、要挑選眼睛呈杏仁狀、瞳孔顏色偏黑色的。
韓系比熊是指比熊犬做了一個韓系造型,并非指某個品種,類似于貴賓犬的泰迪裝,只是代表一種造型。韓系比熊的外形可愛,性情溫順,深受大家喜愛。韓系比熊的毛發多為白色,挑選韓系比熊,毛發要挑濃密的,越濃密越好,頭頂的毛毛要多,背部的毛量要厚。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