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貓現在不存在。中華古貓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多單獨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間活動,嗅覺發達,行動敏捷,善于游泳,但不善于爬樹,與其他的虎的亞種相似。
中華古貓主要是獵食有蹄類動物,最普遍的體形約為30-400kg,已在近萬年的進化中消失。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華貓科動物的分布現狀如何?
在動物世界里面,貓科動物可謂是鼎鼎大名,占據了食肉目的“半壁江山”,世界上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是食肉的,而且達到了無肉不歡的地步,其中豹亞科豹屬的5種,更是食肉動物中的佼佼者,其中老虎、獅子擁有百獸之王的稱號,一個雄踞亞洲東北及東南一帶,一個稱霸非洲。
當然,許多人們喜歡貓科動物,除了它們霸氣之外,也有相當大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它們的外表。
貓科豹屬五種動物
除了細腰貓等極少部分長得比較難看之外,絕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都有著較高的顏值,其中雪豹更是被公認的高顏值代表,不過有時候太美也并非全是好事,許多貓科動物因為外表艷麗,毛發濃密柔軟而遭到了人類的覬覦,從而遭受到了許多無妄之災。
還是拿雪豹來說,在早些年的時候遭到了大量的捕殺,殺肉取皮成了常態,好在后來國家的保護加上人們的覺悟,這種現象有了好轉。
中國13種貓科動物
貓科動物總給我們一種神秘感,除獅子之外,它們幾乎都過著獨居的生活,且警惕性強,具有夜行性,所以人們想要觀察到它們,并非是一件易事。除開變種、亞種分化等,人們已知的貓科動物世界上目前共有39種,其中印度由于氣候環境等原因,品種數量高達16種,位于世界之最,中國僅次于它,擁有含家貓在內的13種貓科動物,分別是虎、豹、雪豹、云豹、兔猻、歐亞猞猁、亞洲金貓、叢林貓、豹貓、石紋貓、荒漠貓、野貓及家貓。
這里面需要提一下的是要區分野貓與流浪家貓,雖然流浪家貓也被稱為野貓,但嚴格來說它在物種分類上仍屬于家貓,只不過生活的環境變了而已。
貓科動物進化簡譜
貓科動物家族關于貓科動物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種說法,目前較為公認的最早可追溯到古食肉類中的貓形類,后來在演化過程中,貓形類中只有古貓類存活了下來,古貓類后來逐漸演化成三個分支,分別是恐貓類、真劍齒虎類和真貓類,其中恐貓類和真劍齒虎類分別在第四紀冰河期滅絕了,只剩下真貓類幸存,它被認為是現代所有貓科動物的祖先,后來分成貓族和豹族兩個分支,最終演化成現在的貓亞科及豹亞科的所有物種。
貓科動物家族
貓科動物家族十分龐大,不算物種的亞種分化就接近40種,共分成兩個亞科,分別是豹亞科及貓亞科,以前人們認為是一個亞科的獵豹,如今已經歸為貓亞科獵豹屬里面。豹亞科里除了人們熟知的豹屬5種之外,還有云豹屬里面的兩種:云豹、馬來云豹。
貓科動物有許多共性,比如大多數的爪子都是能自由伸縮的,并且呈現出一定的彎曲程度,另外,除獅子之外,也幾乎都過著獨居的生活。
世界貓科動物分布格局貓科動物在世界的分布十分廣泛,世界七大洲除南極洲、大洋洲外均有分布,另外如日本諸島、馬達加斯加島等沒有與相連的島嶼也沒有分布。
貓科動物起源于歐亞,但是美洲之前是與亞洲相連的,后來地殼板塊運動,白令陸橋消失,歐亞與美洲就失去了聯系,兩方貓科動物各自發展,最終形成如今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等地雖然有野貓,但那都是家貓的后代,是人們在17世紀由歐洲引入進去的。
世界貓科動物分布圖
從貓科動物在世界上的分布來看,豹亞科的成員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中南部、亞洲,貓亞科則分布在世界各地。
從格局上看,被稱之為大貓的猛獸,好像約好似的,各自的棲息地沒有交集,比如獅子主要生活在非洲,老虎則在亞洲、美洲虎僅分布于中南美洲,不過也幸好這些猛獸的棲息地不一樣,否則我們很難想象,如果老虎、獅子、美洲豹等生活在一起的話,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
中國貓科動物分布格局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跨越了近50度的緯度,大部分領土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地形地貌多樣,動物資源豐富,其中有13種貓科動物分布于境內各氣候類型的區域里面。
其中荒漠貓是我國特產動物,雪豹的最主要棲息地也在我國;世界最大的貓科動物老虎也起源于我國,然后經歷數次遷徙才形成現在的格局,全世界現存6個老虎亞種里面,我國占據了4種,位于世界之最。
東北虎
由于家貓的分布區域無法統計,全國幾乎每個城市、鄉村都有人們養貓,所以我國13種貓科動物里面,家貓的分布范圍是最廣的,幾乎是全國性分布;我國最主要的野生老虎是東北虎,僅分布于吉林、黑龍江東部一角,華南虎已經野外滅絕,全都生活在動物園中,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則在東南、四川西南、云南省有零星分布;豹子曾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份里面,如今棲息地已經大量減少,其中遠東豹生活在東北一隅,華北豹主要生活在華北地區,其他豹子亞種則主要分布于西南一帶;雪豹在我國最主要的分布區域是包含四川省在內的青藏高原一帶,及相關的保護區里面,比如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云豹在我國南方諸省里面比較多,比如廣東、福建、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等;兔猻的原產地是中亞一帶,在我國的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比如四川、一帶,在我國內蒙古等亦有少量分布;歐亞猞猁最主要的棲息地是歐洲、亞洲北部地區,在我國的分布范圍也比較廣,主要是西部及東北一帶,東南沿海無分布;亞洲金貓在全世界的分布區域來說也是十分零散,在我國主要集中在南方一些省份里面,比如四川、廣西、云南和等;叢林貓在印度半島很常見,橫跨了亞非兩大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四川、一帶;豹貓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很廣,西南、華南、華中、華東、東北一帶均有分布;石紋貓在我國僅分布于云南省的部分地區里;荒漠貓是我國的特產,主要棲息地在西部,內蒙、青海、、陜西一帶;野貓在我國的分布區域主要是中西部偏北的區域,比如青海、內蒙及新疆一帶。標桿:四川甘孜新龍縣四川一帶由于地理環境等原因,動物資源十分豐富,除了我們熟知的國寶大熊貓之外,這里也擁有全國最多的貓科動物,目前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已經發現的就多達七種,分別是豹、雪豹、亞洲金貓、豹貓、歐亞猞猁、兔猻及荒漠貓,其中豹和雪豹十分珍貴,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其余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嚴禁偷獵盜獵。
新龍縣紅外相機拍到的野生貓科動物
在同一個地區內出現多種食物鏈頂層、上層的動物是比較罕見的情景,這也證明了新龍縣生態環境非常不錯,不管是野生動物資源,還是植物資源等等,都達到相應的標準,才能夠滿足猞猁、豹子、雪豹等位于食物鏈頂級位置的捕食者生存。
到目前為止,甘孜新龍縣仍是四川乃至全國唯一一個同時發現7種野生貓科動物地區,這一切都與當地生態及環境保護有關。
中國貓科動物生存現狀我國雖然擁有較多的貓科動物,但是在個體數量上來看,并不算多,其中多個明星物種更是處于瀕危的地步,比如東北虎、華南虎、華北豹等等。
針對我國的動物資源現狀,目前國家已經相繼建立起340多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幾乎囊括了所有野生貓科動物的棲息地了,在保護力度上來說,可謂是相當全面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貓科動物們就沒有受到威脅。
雪豹
目前棲息地喪失、偷獵盜獵仍是威脅貓科動物的主要因素,棲息地的喪失,有時候并不是人類直接造成的,比如現在的雪豹,我國由于宣傳教育得當,保護力度高,人為直接捕殺、砍伐森林已經很少發生了,但是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林線往更高的海拔上移,雪豹的棲息地依舊會減少30%左右,同時林線上移,使得豹子往更高的海拔走,會與雪豹形成競爭關系。
華北豹
目前來說我國12種野生貓科動物的生存現狀比較穩定,東北虎的個體數量雖然只有二三十只,但由于保護得當,已經呈現上升的趨勢,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東北虎也逐漸往我國這邊遷移,相信隨著生態的改善,東北虎的數量能夠慢慢恢復到一定的水平。
除了虎這種人們普遍關心的動物之外,國內對于其他小型貓科動物的保護就相對沒有那么完善了,但正在不斷努力嘗試。
猛獸之殤如果時間往前推移,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我國的貓科動物數量還是比較客觀的,那個年代,人們進一些比較茂密的山林里,很容易就能發現虎豹的生活痕跡,比如腳印、糞便、甚至是吼叫聲等等。后來隨著人類世界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砍伐森林、開墾荒地成了常態,人、獸沖突加劇,導致以華南虎為首的大型食肉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
華南虎
越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受環境的影響就越大,同時繁殖能力也很差,以老虎為例,雌虎三歲才性成熟,交配后產子一般為2只,幼崽跟隨母虎生活2-3年,期間母虎不在發情,算上幼崽成活率的話,一只老虎一生能夠產下的后代屈指可數,所以這也是為何東北虎保護力度如此之大,仍增長緩慢的原因。除此之外,由于現存個體數量太少,近親繁殖導致的基因多樣性減低,也是威脅這些猛獸的原因之一。
兔猻
其實不僅僅是老虎、豹子,絕大多數的動物會滅絕、生存狀態堪憂,主因都是人類活動,人類社會要發展,就難免需要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僅是礦石、木材,也有動物資源,而食肉取皮是最常見的現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這個世界不僅僅屬于人類,也屬于各種動物,為了保護它們,人們已經在行動了。
老虎的祖先到底是哪種動物,有怎樣的科學依據?
老虎被稱為百獸之王,它和獅子都是地球陸地上最為兇猛強悍的肉食動物,站在地球自然界生物鏈的頂端。那么老虎是從哪里來的呢?他的祖先是什么動物?從什么進化過來的呢?
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想到是劍齒虎,然而實際上現在的老虎和獅子與古代的劍刺虎基本沒有任何傳承關系。
現在的老虎、獅子、貓和豹子等貓科動物,最早可追溯的一種叫做“古貓”的化石來源,最為著名的就是發現于我國的“中國古貓”(又叫“中華古貓”)化石。
在考古生物學上,古貓類是老虎、豹子、獅子、猞猁、貓等貓科動物的直系祖先,出現于四五千萬年前,這種食肉貓形類后來分化出數個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獵豹類,后進化為現今的獵豹;另外還有犬齒高度特化的古劍齒虎類和偽劍齒虎類,這兩種劍齒虎類后來滅絕,但多數古貓類由于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而得以幸存并繼續演化,其又分化成真貓類、恐貓類和真劍齒虎類,后兩者于萬余年前滅絕,真貓類則繼續演化,成了貓、豹子、老虎、獅子、美洲虎、猞猁等的祖先。
現今老虎的起源問題雖然還未全面摸清,但生物學家一般認為認為最早的老虎出現在我國,即“古中華虎(又叫古中華豹)”,出現于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期的中國華北地區,距今已有200萬年歷史,這種虎類的體型小于現在的老虎,是如今所有老虎種類的祖先。
古中華虎化石最早發現于1924年,化石產自于河南省澠池蘭溝(第39發掘地點),是一個完整的頭骨化石,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將其稱之為“中國祖虎”,后來我國古生物學家邱占祥則將其譯為“古中華虎”,所以也可以認為所有老虎的起源于我國,其老家就在現今的我國河南省。
古中華虎具有大量的現生虎的骨骼學特征(同時亦有幾個為美洲豹所共有),世界權威動物學家都認為它是現代虎類的直系祖先。古中華虎的體型比如今的老虎略小,接近于一頭大型的豹或美洲豹,體重大約在75kg左右。
也小于我國的特有虎種華南虎,但是動物學家們也認為我國的華南虎是最接近古中華虎的虎種,是古中華虎最親近的后裔。除了留在本地發展并且形成了后來的華南虎的虎種外,古中華虎出現之后也向著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北亞等地區遷移,形成了后來老虎的九個亞種,在我國境內,如今仍然有華南虎、東北虎、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四個虎種,但數量都很少,特有虎種華南虎有已經野外滅絕的可能。
中國古代有原始野貓嗎?
有,比如新疆的兔孫
兔猻(學名:Otocolobus manul)體形粗短,大小似家貓,體重2~3千克,棲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能適應寒冷、貧瘠的環境,常單獨棲居于巖石縫里或利用旱獺的洞穴,通路彎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黃昏開始活動和獵食。視覺和聽覺發達,遇危險時則迅速逃竄或隱蔽在臨時的土洞中。腹部的長毛和絨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長時間地伏臥在凍土地或雪地上,伺機捕獵。叫聲似家貓,但較粗野。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雞等。
分布于亞洲中部地帶向東至西伯利亞。
2016年9月,新龍縣環林局與貓盟CFCA共同啟動了新階段野外貓科動物調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調查并確認甘孜州新龍縣分布有兔猻。
中國的貓從什么時候開始傳入的
在講貓何時傳入我國之前,應該先講一講貓的起源。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家貓和老虎并不僅僅是同屬貓科動物那么簡單,它們之間其實有96%基因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它們其實有著共同的祖先。
在距今4000~5000萬年前,地球上生活著一種被稱為古貓獸的生物,它被認為是現代貓科動物、犬科動物、熊等共同的祖先,這種生物身體和尾巴都很粗大,四肢卻很短小。
在距今700多萬年前,由于地球不同區域環境的差異,使得古貓獸的生活習性、捕食方式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漸漸的,古貓獸分化出了真貓類、真劍齒虎類和恐貓類,其中真劍齒虎類和恐貓類現在早已滅絕。
時間繼續推移,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真貓類的一支演化出來了現代貓的直系祖先——恐齒貓,和它的祖先們相比,恐齒貓動更加迅捷,捕食效率大大提高,外形也與現代貓更加接近。
生物的進化速度往往要比人類想象的快,終于,野貓出現了。通過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來的大量骨骼來看,野貓在距今8000~10000年前就已經遍布北非,這種神奇的動物擁有超過人類數倍的視力;能在黑暗中看清物體;擁有驚人的身體柔韌性和彈跳力;能從高處落下而毫發無損。更重要的是,野貓可以聽到人類聽不到的高頻聲響,眼睛能夠捕捉快速移動的物體,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嚙齒類動物——鼠類的天敵。
在農耕文明發源的早期,老鼠成為最招人嫌的動物,它們總是偷吃谷倉里的糧食,把人類的茅屋咬出一個個破洞。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只偷偷溜入營地捕鼠的野貓發現人類并未對它大打出手,于是便呼朋喚友在人類的地盤安營扎寨,迅速為人類消除了鼠患并因此大受歡迎,就這樣一步步成為了人類在農業社會最重要的伙伴,于是,家貓便誕生了。
早在3500年前,古埃及就已經有了飼養家貓的傳統,用以對抗農業文明的破壞者——老鼠。直到今日,尼羅河畔那些神廟的殘垣斷壁上,依然記錄著幾千年前貓咪捕捉老鼠的英姿。
然而,貓在埃及的地位可遠遠不止捕鼠工具這么簡單,而是漸漸被神化。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認為純種的埃及貓(阿比西尼亞貓)是當年埃及貓神的直系后代,相傳古埃及女神貝斯特夜里常常會化為一只貓,為人們帶去幸福與美滿,古埃及的法老總是喜歡自稱為“貝斯特之子”,就如同中國古代的皇帝喜歡自稱為”天子“,足見當時貓在埃及的地位。
在隨后的日子里,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埃及貓隨著水手們周游全球,順便解決船上的鼠患問題,使得埃及貓的基因進行了一次大擴散。現在的南非、伊朗、保加利亞甚至德國北部維京人遺址中的貓遺骸上,都可以檢測到與埃及法老陵墓中木乃伊貓身上相同的線粒體基因。
但是現在研究表明,亞洲家貓的祖先卻并不是埃及貓,而是距今約3000年前出現在印度河谷的的印度沙漠貓,并逐漸遷徙進入我國繁衍生息。相比于古埃及燦爛的貓文化,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馴養貓咪的歷史卻晚了差不多1000年。
我國關于貓最早的記載出現在《詩經》與《禮記》中,當時的野貓被稱為“貍”。而最早關于訓“貍”捕鼠的記載,出現在戰國時期《韓非子揚權篇》中,“使雞司夜,令貍執鼠,皆用其能。”看來人類最早馴養貓的目的都是統一的,那就是消滅偷吃糧食的小偷——老鼠。
然而古代的中國人雖然意識到了貓捕捉老鼠是一把好手,但是卻遲遲沒有開始大規模飼養家貓,現在考古挖掘出的兩漢以及三國墓葬壁畫中,人類馴養承擔捕鼠任務的依然是狗而非貓。《三國志·魏書》中記載:“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曹操沒有把丁斐比作貓,而是比作“善捕鼠”的“盜狗”,可見曹操所在的三國時期甚至陳壽所在的西晉時期,家狗捕鼠更常見。
我國大規模馴養貓咪捕鼠應該是始于隋唐時期,唐朝時出現“貍奴”一詞,“奴”之一字雖然在現在代表一定的貶義,但是在當時卻反映出來了人與貓的從屬關系,只有被人馴化、為人類服務的貓才能稱之為“奴”。當時的“貍奴”專門承擔皇宮以及貴族住宅、官府、糧倉等的防鼠工作。李商隱詩曰:“鴛鴦瓦上貍奴睡”,形象的表現出了當時家貓在皇宮中的生活現狀。而貓也開始出現在唐代《仕女圖》中,成為貴婦的寵物。
日本的貓據考證也是在隋唐時期因中日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而從中國傳入日本,才造就了今天日本多元化的貓文化。
在隨后的日子里,由于貓本身性格高冷不愿與人互動等缺點,加之貓不如狗忠誠,東西方均出現了很多關于貓的不利說法,貓代表著不詳、貓妖、貓與魔鬼等等傳說層出不窮。西方甚至發起了一次長達三個世紀的屠貓運動,最終西方卻因為無貓捕鼠而導致鼠患泛濫,最終造成了黑死病大爆發,真是自罪孽不可活呀。
同一時期的東方雖然沒有像西方那樣開展血腥的,但是各種精怪傳聞也接連不斷,黑貓被認為是不詳之兆,貓妖經常被用來嚇唬小孩。時至今日,依然有貓會讓尸體詐尸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迷信傳說在民間流傳。
好在今日,貓咪早已經走入千家萬戶,因其“治愈”的屬性成為人類最不可或缺的伙伴,再也沒有人把貓當做異端而喊打喊殺。貓從捕鼠工具到神靈到異端再到家庭成員,在經歷了一個大輪回后,終于再一次獲得了在人類社會中應有的地位。
小貓眼睛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眼睛里有異物,如沙子、沐浴乳、頭發等,這些物質進入眼睛會造成刺激,引起眼睛紅腫發炎。還有可能是因為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睛紅腫。也有可能是被蜜蜂叮咬,觀察貓咪眼睛周圍是否有傷口。
應該先觀察嘔吐物的顏色,作出簡單的判斷。引起小貓咪嘔吐的原因較多,常見的原因有暴飲暴食,患有腸胃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其次,若是腸胃疾病引起的,比如胃炎,吞食異物。最后,是病毒引起的嘔吐的話,需要合理服用抗病毒藥物、增加免疫力的藥物。
小貓叫的原因有幾種情況,可能是因為饑餓、緊張害怕、身體不適、發情等原因。首先,貓咪饑餓的時候會一直叫。其次,貓咪到了新環境或受到驚嚇,感到緊張害怕。最后,貓咪受傷、患有疾病導致身體疼痛也會一直叫。
貓咪都是比較粘人的,一般的品種貓比本土貓會更溫和、粘人一些。比較粘人的貓咪有布偶貓、藍貓、金吉拉、銀漸層貓咪、加菲貓等。其實只要主人和貓咪多加相處,和它們多玩耍、多抱抱它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不論什么品種的貓咪都會特別黏主人的。
導致貓咪晚上一直叫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寒冷、饑餓、害怕等。需要注意室內溫度,給貓咪保暖,給貓咪按時按量喂食,到新環境時,多和貓咪玩耍,促進感情。如果貓咪是剛好處在發情期,那么晚上叫也是正常的情況。主人可以將其配種,滿足生理需要。
貓咪出現舔舐到體外驅蟲藥的情況,可能會造成嘔吐、流口水等癥狀。舔舐大量驅蟲藥的話,會引起中毒,這時可以喂食貓草催吐,給貓咪清洗口腔。情況嚴重時,建議立馬去寵物醫院治療。
貓咪是可以吃鹽的,少量的鹽分可以調節貓咪的食欲,促進腸道消化。但是不建議多吃。大量食用鹽,會增加貓咪的腎臟負擔,可能還會引起結石等疾病。
貓咪大概十至十五天就能睜開眼睛。剛睜眼的貓,眼睛是天藍色的。這是正常的顏色,隨著年齡的增長,眼睛顏色也會發生變化。貓咪幼崽是比較脆弱的,要避免強光照射貓咪,影響貓咪眼睛的發育。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