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是一種昆蟲,它們有許多獨特的生活習性,包括:
1、夜行性:蟋蟀大多數是夜行性的,它們在夜間活動,白天則躲藏在草叢或土壤中。
2、群居性:蟋蟀通常生活在群體中,它們會在一起尋找食物和保護自己。
3、食性廣泛:蟋蟀是雜食性昆蟲,它們可以吃各種植物和動物物質,包括樹葉、花朵、果實、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4、鳴叫行為:雄性蟋蟀會通過摩擦前翅和后翅的方式發出聲音,用于吸引雌性蟋蟀。
5、溫度適應性強:蟋蟀可以適應不同的溫度環境,從寒冷的高山到炎熱的沙漠地帶都能生存。
6、隱蔽性:蟋蟀在遇到危險時會立刻躲藏起來,它們可以躲在土壤、草叢、石頭下面等隱蔽的地方。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蟋蟀生活習性是什么?
生活習性
編輯
棲息
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
正宗江南野生蟋蟀
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3]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斗起來。一只雄性蟋蟀可與多只雌蟋蟀同居。 [3]
鳴叫
蟋蟀利用翅膀發聲,在蟋蟀右邊的翅膀上,有一個像銼樣的短刺,左邊的翅膀上,長有像刀一樣的硬棘。左右兩翅一張一合,相互摩擦。振動翅膀就可以發出悅耳的聲響。 [3]
此外,蟋蟀的鳴聲不同的音調、頻率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響亮的長節奏的鳴聲,既是警告別的同性禁止進入,又可求偶。當有別的同性進入其領域內,它便威嚴而急促地鳴叫以示嚴正警告。 [3]
一般在夏季的8月開始鳴叫
斗蟋蟀
,野外通常在20度時鳴叫得最歡,10月下旬氣候轉冷時即停止鳴叫。雄蟲遇雌蟲時,其鳴叫聲可變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時則發出帶顫的“吱……”聲。當兩只雄蟲相遇時,先是豎翅鳴叫一番,以壯聲威,然后即頭對頭,各自張開鉗子似的大口互相對咬,也用足踢,常可進退滾打3~5個回合。 [3]
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會更加賣力地震動翅膀,發出動聽的聲音,以吸引異性。 [3]
雌雄區別
雌雄最明顯的區別在尾部的產卵器。雌性個體較大,正后端有針孔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連同臀部兩側的尾巴,乍一看像長著三只尾巴,翅小,不會鳴叫;雄蟲尾部沒有針狀產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后方長出的兩只尾巴,會鳴、善斗,有互相殘殺現象。北方有的地區,稱雄性蟋蟀為蛐蛐,
斗蛐蛐
雌性蟋蟀為油葫蘆。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為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占有雌性。蟋蟀科Gryllidae和螽斯都是鳴蟲,但是只有雄的才會發出聲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發聲的。[3]
雄蟲筑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于蔭涼、土質疏松、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于密集時,常自相殘殺。并外出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后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3]
生長繁殖
編輯
蟋蟀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
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
油葫蘆
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后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
分布范圍
編輯
蟋蟀的分布地域極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黃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歡棲息在土壤稍為濕潤的山坡、田野、亂石堆和草叢之中。 [1]
分類地位
編輯
根據現有資料的統計,我國已記載的蟋蟀共計4科16亞科73屬273種,其中蟋蟀科為蟋蟀總科內最大類群,共計13亞科67屬258種,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省50種。(另此處數據有疑問:世界上已定名的約有1400種以上,中國已定名有30種以上。)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 [4]
蟋蟀亞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屬(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舊作Gryllus domesticus)身體粗壯,呈黑或褐色,常打淺洞;取食植物、動物、衣服或互殘。田野蟋蟀又稱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時進入室內。家蟋蟀頭部色淺,并有深色橫帶;已從歐洲引入北美;見于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廣泛,日夜鳴叫。溫度大于32攝氏度,小于7攝氏度時不叫。在美國售作魚餌,又用于生物學實驗。 [4]
針蟋亞科(Nemobiinae,或歸入蟋蟀亞科)長12公厘,鳴聲為一系列高調的顫音,生活在牧區及林區。 [4]
條紋針蟋(Nemobius vittatus)腹部有三條暗紋。樹蟋亞科(Oecanthinae)白或綠色。翅透明;因食蚜蟲而有益,但產卵時損傷樹枝;鳴聲為悠長的顫音。 [4]
雪白樹蟀(Oecanthus fultoni)通稱溫度計樹蟀,因其在15秒鐘內發出的顫音數再加40,便大約等于當時的華氏溫度。棲息在喬木和灌木的種類夜間叫,草叢種類日夜都叫。 [4]
蟻蟋亞科(Myrmecophilinae)的種類小型,3~5公厘長,無翅,弓背,生活于蟻巢中。 [4]
鉦蟋亞科(Mogoplistinae)的種類(無翅灌叢蟋)常見于灌叢或熱帶多沙地區水邊的碎石下,體細長,5~13公厘,無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鱗片。 [4]
蛣蛉亞科(Trigonidiinae)的種類(有翅灌叢蟋)4~9公厘長,產卵器劍形,生活于池邊灌叢中。 [4]
金蛣蛉亞科(Eneopterinae)的種類(褐色灌叢蟋)較大,瘦長,淺褐色,常見于樹上或灌叢中。 [4]
常見物種
編輯
中華蟋蟀
(Gryllus chinensis)。
中華蟋蟀
體長約2厘米,體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發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發音。聽器位于前足脛節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磚石縫中活動,為害植物根、莖、葉、種子和果實等,多于夜間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農業害蟲。 [5]
大棺頭蟋蟀
大棺頭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頭扁,前端平,向前傾斜,
雄性頭向兩側明顯突出,雄性之間也會打斗,但斗性不及斗蟋。 [5]
油葫蘆
油葫蘆(Gryllus testaceus),身體暗黑色,有光澤,兩復眼
的內上方具有黃條紋,直達頭后部。前翅淡褐色,也有光澤,后翅較發達,具備短暫飛行能力。雌性的產卵器長達2厘米。夜間覓食,成蟲、若蟲均危害大豆、高粱、花生、瓜類、蔬菜等作物。全國各省多有分布。 [5]
中華灶蟋
又稱“白蟋蟀”,因常見于農村灶內而得名灶蟀。白蟋蟀是直翅目中的一個亞種,有別于田間蟋蟀,其體態較小,性格溫和,通體呈乳白色,個頭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麥粒,扁平的腦袋兩側長有一對觸須、一對復眼,圓筒狀的腹腔上有褐紅色的環形花紋,腹端有一八字形小尾巴,背上有退化的四只小翅膀,兩條弓起的大腿是其彈跳的主要器官。這小生靈能爬善跳,機靈乖巧,偶爾捉一只放入掌心,它會舞動觸須,與人對視,并發出鳴叫聲,然后迅速跳出掌心逃遁。老農常將其放入小葫蘆內飼養,在大雪紛飛、滴水成冰的嚴冬,仍能聽到它的叫聲。 [5]
危害
編輯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
蟋蟀美食(3張)
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壞的花生幼苗達11%~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6]
蟋蟀有哪些生活習性?
1.蟋蟀喜歡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白天休息夜間出外活動。它屬于雜食性動物,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都可以成為它的食物。在農業上,人們把蟋蟀作為害蟲類。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會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則它們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會毫不猶豫的咬斗起來。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間活動。
3.蟋蟀間的繁殖交配,不是通過彼此“戀愛”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間進行異常激烈的斗爭,勝利者才可以擁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于優勝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來的子孫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鳴叫對于人類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但是響亮的鳴叫聲只有雄性蟋蟀才能發出,雌性蟋蟀沒有發聲的能力。雄性蟋蟀通過震動自己的翅膀來發出強弱長短不同的聲音,以此來代表它要表達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產卵管插入地下,把卵產在地下,大約離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間,卵開始孵化。孵化后的1齡幼蟲,幾天后就蛻皮成2齡幼蟲。蟋蟀每蛻皮一次,就成長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蛻皮,羽化為成蟲。羽化后23天,就可以開始鳴叫。
蟋蟀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我國古代時期,就有飼養蟋蟀,斗蟋蟀的社會活動。還出現了各種精致美觀的蟋蟀罐,這種蛐蛐罐是專門飼養蟋蟀用的器皿。材質越好,制作月精美的蛐蛐罐,就越彰顯主人的地位和氣勢。蟋蟀在我國歷史長河中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一直到現在。
蟋蟀的生活習性是什么?
蟋蟀的生活習性: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蟋蟀住一起(雄蟲在交配時期也和另一個雌蟲居住在一起),因此,它們彼此之間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會咬斗起來。一只雄性蟋蟀可與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特點: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
擴展資料
蟋蟀經濟意義: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
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蟋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蟋蟀科
蟋蟀的生活習性和特點是什么?
習性.蟋蟀的生活習性:1、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況都是生活,絕不允許和別的
《昆蟲記》介紹的蝗蟲的生活習性: 1.螳螂的習性:一生躲藏在草叢,一蒼蠅、蝗蟲、為主食,每到大約4月出生,一次產200~300個卵.2、蝗蟲的習性:性格爆裂,受到驚嚇會彈跳,常常一草根、嫩葉為主食,卵產在洞里,壽命大約6個月.
1.每年蟬的初次出現是在夏至.在陽光曝曬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圓孔,孔口于地面相平.蟬的幼蟲就從這些圓孔爬出,在地面上變成完全的蟬.蟬喜歡頂干燥、陽光頂多的地方.2.蟬同他們一樣聰明,在隧道的墻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種極
昆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身體明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環節組成.頭部由6個環節愈合而成,成體已無節的痕跡.由前胸、中胸、后胸三節組成.腹部由3~12個環節組成,大多數為10~11節. (2)成蟲有三對分節的
毅力、敏銳、沉穩、執著
蟋蟀的特點: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 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 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蟋蟀穴居,常棲息于地表、磚石下、
法布爾的書中所講的是昆蟲的生活,但我們讀了卻覺得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他不去做解剖和分類的工夫,卻用了觀察與試驗的方法,實地地記錄昆蟲的生活現象、本能和習性之不可思議的神妙與愚蒙.我們看了小說戲劇中所描寫的同類的運命,受得深切的銘感,現在見了昆蟲界的這些悲喜劇,仿佛是聽說遠親--的確是很遠的遠親--的消息,正是一樣迫切的動心,令人想起種種事情來.
◆ 這些昆蟲全都是我的伙伴,我的親愛的小動物們,我從前和現在所熟識的朋友們,它們全都住在這里,它們每天打獵,建筑窩巢,以及養活它們的家族.而且,假如我打算移動一下住處,大山離我很近,到處都是野草莓樹、巖薔薇和石楠植物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絲狀油葫蘆觸角細長易斷.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顎發達,強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長;后足發達,善跳躍;尾須較長.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于內側.雄性喜鳴、好斗,有
好斗是蟋蟀最大的特點.蟋蟀還有三反,(1)勝叫敗不叫,兩雄相斗勝利方會起翅鳴叫,而斗輸的會無聲逃走.(2)l雌上雄背,蟋蟀交配是雌蟲上到雄蟲背上.(3)貼鈴越多斗性越勇猛,蟋蟀斗前交配次數越多斗性越厲害.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