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參考以下步驟來進行:準備一張平整的紙。你可以使用紙條或紙片,也可以使用厚紙或紙板。將紙放在平面上,把它擺成一個正方形。將紙的一條邊向中間對折,使紙的兩側對齊。
將對折的紙再次對折,使它成為一個四邊形。將四邊形的一條邊向中間對折,使它成為一個三角形。將三角形的兩條相鄰的邊向中間對折,使它成為一個小三角形。將小三角形的底部向上折起來,使它成為一個狗糧的形狀。將狗糧的尾巴向上折起來,使它成為一個立體的狗糧。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古代將軍出征前的樣子,和盔甲的樣子,,急急急,,,,就急啊
西周時期的“軍禮”包括了交戰的規則,也包括軍營禮儀。這些禮儀在當時也是維持軍事紀律、保證軍事行動效率的重要制度。
祭祀禮
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戰勝,是古代軍隊最重要的禮儀。這種莊重的禮儀同時也是用來堅定將士的必勝信念。
儒家經典稱西周時凡出動軍隊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屠宰牛羊獻祭祖先、社稷(土地與谷物神)。全體出征將士列隊,屠宰后的牛羊還要在隊列左右轉一圈,號為“殉陣”,并宣布“不用命者斬之”。統帥親自將牲血淋在軍器上,號為“釁”,象征性的將作戰使用的旗號、戰鼓、金鐸、兵器等淋上一點牲血。奇怪的是淋過牲血的戰車卻要放回庫中保存。祭祀結束后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給將士們享用。
從《左傳》的記載來看,春秋時期仍然保留這樣的傳統。而且可以知道當時往往是將敵軍的俘虜當場殺了作為祭祀品,并將其鮮血淋在戰鼓上,號為“釁鼓”。
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戰役中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等3個將軍被俘,后來晉國因國君夫人的請求釋放了這3個將軍,但又反悔,派兵追擊未及。孟明視在船上高喊:“承蒙晉君恩惠,不以我們釁鼓,讓我們回國接受本國死刑。如果萬一不死的話,3年后再來拜訪。”
公元前537年,吳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吳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軍,半路上被楚軍俘虜。楚王要將蹶由“釁鼓”,還調侃地派人問他:“你來的時候是不是卜到了個吉卦?”蹶由回答說:“我是得了吉卦。我國國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國,問卦說:‘要派人去犒軍,并偵查情況可以早做準備。’結果得了吉兆。現在大王要拿我釁鼓,我國就知道要提防了,這不是大吉嗎?”楚王聽了不是滋味,就沒有殺蹶由。
漢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儀式“郊禮”結束后,皇帝坐紅鬃白馬拉的車,在東門外的大路上親自射殺一只麋鹿,謁者用車將麋鹿送到太廟祭祀。皇帝以束帛賜武官,武官主持大規模會操,練習“孫吳兵法六十四陣”,皇帝率百官到場觀看。當委派大將出征時,由符節郎代表皇帝向大將授予“節”、“鉞”。西晉改為皇帝親自到場,由尚書授予大將節、鉞。出征時仍然要舉行上述的出征禮。
這些禮儀長期沿襲。北朝略有修改,北齊在出征禮上增加了祭祀的神靈,包括了后土、神州、岳鎮、海瀆、源川之類的行軍將要經過的方位和山川神。并且專門舉行單獨的祭祀軍旗的禮儀,要卜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豬)祭祀軍旗。到了戰場后要舉行祭祀當地土地神的禮儀,準備黑色的牲,排列隊伍,在辰位上設置祭壇,堆起柴堆,宰牲獻祭,樂隊奏《大護》曲。禮畢,撤牲后將柴堆點燃。戰前一日,舉行祈禱祖先、土地儀式。如果得勝,就以太牢祭祀報答,胙肉賞用命戰士。并在社壇處死不用命者。
北齊的禮儀后來被唐宋等朝代沿襲。軍隊的前導大旗被稱為“牙旗”,師出必祭,祭祀的禮儀也被定名為“祃”(ma),有專門的“祃儀”。軍營駐扎地必須建立祭壇,繞以青繩,張有幕帳,置軍牙及軍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如果沒有牛可以羊豬代。統帥以全副軍服獻祭,將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釁鼓”。
明朝專門在京師以及各地衛所建立“旗纛廟”,進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時去祭京師的“旗纛廟”。祭祀的神也擴大到“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飛石之神”、“陣前陣后神祇五昌等眾”,共7位神祉,祭以太牢。各地衛所在公署后立廟,以指揮使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舉行祃儀。明朝還恢復了遣將禮,皇帝服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將軍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節、鉞授大將軍。大將軍出至午門外勒所部將士,建旗幟,鳴金鼓,正行列,擎節鉞。奏樂前導,百官以次送出。
相見禮
中國古代主要的禮節是跪拜禮。直到唐代,中國人還是習慣“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兩膝著地,然后將臀部坐于后腳跟之上,腳掌向后向外。當要表示尊敬時,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謂“引身而起”。進一步的尊敬的禮節就是上半身向前傾斜、兩手伏地,這就是“拜”。正式場合的“正拜”有稽首、頓首、空首。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后將頭叩首到地,稽留一會,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最重的禮節,一般用于臣子拜見君王或是子孫祭祀先祖的禮儀。頓首和稽首的基本動作相同,只是拜時叩頭動作較為迅速,額頭觸地即起。一般用于下對上的敬禮。空首的基本動作是雙膝著地,兩手在胸前拱合,俯頭到手,頭與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這種禮節以后成為習慣,即使在宋以后人們已廣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禮。
古代在同輩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間可以行拱手禮。注視對方、將雙手在胸前合攏,一般稱“作揖”,同時發“諾”聲的為“唱諾”。西周及春秋時貴族出行駕車,見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讓道下車,而對方應將手放在車前橫木上,稱為“式”。
根據儒家經典里的記載,西周時在軍營里不行這些普通的禮。比如凡已披掛甲胄的將士不行跪拜禮,對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僅行拱手禮而已,號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僅需作揖還禮。兵車出行,即使有人向駕車者致敬,也無須行“式”還禮,號為“兵車不式”。軍營中授受有鋒刃的武器時要以木柄一頭來遞交。出軍營的時候,武器的鋒刃要向前,而進入軍營時鋒刃要向后。
到了漢代以后這些軍營禮節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漢文帝“細柳勞軍”故事中,周亞夫就以“甲胄之士”為理由不行跪拜禮。不過沒有披甲的將士仍然要行跪拜禮。
以后的軍營相見禮結合了跪拜禮和作揖,比如戚繼光規定軍營中下級將士參見主將都必須“兩跪一揖”,非直接下屬參見則“一跪兩揖”。道路遇見直接上級必須下馬讓道,行拱手禮路迎。如果是非直接上級軍官,仍要下馬讓道立正候過。把總參見千總“兩揖一跪”,以下各級均如此。上級下達軍令下級必須跪接。并宣稱“軍中立草為標”,必須向上級行禮。這些軍禮后來被清朝沿襲。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激勵士兵冒生命危險參加戰斗的因素,主要有實際利益(提升社會等級、獲得物質利益等)以及精神刺激(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榮譽感)等。法家著作《商君書》將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它鼓吹“壹教”,要求國家將所有的利益授予與評價都集中到戰爭上:“富貴之門,必出于兵”;“死者不悔,生者務勸”;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的歌謠都要和戰爭有關;實現“民聞戰而相賀”,甚至要做到“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春秋戰國時代原來束縛社會成員的身份等級被打破,奴隸、平民都可以通過戰場上的戰功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對于參戰的平民士兵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激勵機制。比如公元前493年,晉國權臣趙鞅率領自己的私家軍隊在朝歌和齊軍作戰,在戰前動員中,趙鞅宣布如果打了勝仗,上大夫可以獲得一個縣的賦稅收入,下大夫可以獲得一個郡(當時郡指邊境地區的哨所,小于縣)的賦稅收入,士可以獲得土地,平民以及工商業者可以作官,奴隸可以獲得自由。結果大獲全勝。
將這一發揮到極致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這次變法把秦國的20等爵位改造為徹底的軍功爵位制,無論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戰功,在戰場上斬得一個對方甲士的首級,就可以提升一級爵位。而國家規定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利益全都按照爵位來授予。
爵位由低到高分為20等:與過去“士”相當的爵位分為4等,分別為“公士”、“上造”、“簪裊(zan niao)”、“不更”;與過去“大夫”相當的爵位分為5等,分別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與過去“卿”相當的爵位分為9等,分別是“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稱“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與過去諸侯相當的爵位分為2等,分別是“關內侯”、“徹侯”。
每晉升一級爵位,就由國家賜予耕地100畝、宅地9畝,并由國家分配給1名“庶子”,平時為主人耕種土地,戰時隨主人出征提供勤務。五大夫以上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稅邑”(劃定某些地方人戶上繳的賦稅歸其享用),徹侯和關內侯還可以得到封地,獲得封地的賦稅收入(但一般不得直接在封地進行統治)。每一爵位都可以享受相應的社會特權,比如“不更”可以免除一般百姓必須承擔的勞役,“公乘”具有出行時乘坐車輛的特權等等。平時生活的衣、食、住、行,生、婚、喪、祭等各方面享用標準都按照爵位嚴格劃分。有爵位者還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職,比如第五級“大夫”以上就可以擔任各級軍官。有爵位者在犯罪的情況下,往往可以用“貶爵”來代替刑罰。而爵位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親屬免除官府奴隸的身份,用一級爵位可以贖取一個淪為奴隸的親屬的自由。
秦國的《軍爵律》對于戰功的計算與賞賜做了詳盡的規定。比如規定士兵在戰場上斬得敵軍普通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賦稅。100人以下的作戰編制單位如果能夠斬敵33個首級,就計為“滿功”,帶隊軍官可以晉爵一級。大兵團在攻城戰役中斬首8000級以上、在野戰中斬首2000級以上,也計為“滿功”,各級軍官都晉爵一級,其中戰功卓著者可以晉爵。
從戰國后期秦軍幾乎所向無敵的情況來看,這套激勵機制還是相當有效。到了秦末戰爭期間,各方基本都采用這套制度。劉邦的漢軍在戰爭期間大量授予軍功爵位,但是這些有爵位者的社會評價和實際待遇已大大打了折扣,以至于劉邦在戰爭結束后特意要發布文告,要求各地尊重有爵位的退伍官兵。
而他的兒子漢文帝劉恒接受文臣賈誼建議,允許百姓出糧買爵位來增加收入。后來的很多皇帝更進一步,經常為了某項目的而宣布“賜天下民爵一級”,甚至賜民爵二級、,于是爵位與軍功不再有必然聯系。
以后各代不再有類似的普遍性的爵位制度。
漢武帝為了推進對匈奴的戰爭,另行設計一套17級“武功爵”,名義上是獎賞作戰勇敢的將士,但實際上卻和原來的爵位一樣可以賣錢。現在只知道從低到高有“造士”、“閑輿士”、“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鐸”、“千夫”、“樂卿”、“執戎”、“左庶長”、“軍衛”等等名目。
秦漢以后由于社會所看重的是職官,再賞賜爵位沒有激勵意義。于是北朝的北周設置“勛官”制度,對于有戰功的將士賞給一個名義上的官位。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兩宋沿襲,北周有“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11級。隋文帝改為“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11級,官階等級從正二品至七品,得勛者不可直接正式擔任官職,但可以享受相應的官職的特權(比實際略減幾等)。
不過勛官名稱與實際官職相同的很多,容易混淆。于是隋煬帝再改為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建節奮武尉、宣惠尉、綏德尉、懷仁尉、守義尉、奉誠尉、立信尉,正二品至從九品。
唐朝確立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后改上護軍)、大將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武騎尉,12等,正二品至從七品。
這被五代以及宋朝沿襲,不過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元朝入主中原也有同樣制度,勛官10階: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正一品至從五品。
明朝恢復唐宋制度,名稱略有不同,仍為12級:左柱國、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云騎尉、武騎尉,正一品至從六品。
以勛官作為獎賞軍功的手段到了以后很少有激勵效果,因為勛官并沒有什么實際待遇。每當戰情吃緊,朝廷往往不得不直接給有戰功者封職事官(有實際權力的官職)。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后,勛官之外還濫發職事官的“告身”,吏部、兵部特設91名“寫急書告身官”,日夜不停地書寫“告身”,每年發出去的告身有10萬件,即使這樣也沒有能夠有效地提軍士氣。
拿了這個告身后只能按照這個級別擺譜,沒有任何的國家俸祿可拿,因為中國古代的俸祿是嚴格按照"崗位"(官缺)來發的,要當官就要自己花路費上京,排隊等待上崗,一等幾年,不是常人能夠忍耐的。
南宋初期,朝廷也只能給將士濫發官照作為獎賞,發出去的官照成千上萬。以至于當時軍隊中有的隊號為“武功隊”,全隊士兵至少都是“武功郎”(正七品武官)、“武功大夫”(從七品武官)的級別。
清朝入關,不再有勛官制度,改為直接獎賞“功牌”,和今天的獎狀相似,仍然仿照官階,從五品以下各分等級。有了幾品的功牌,平時就可以擺幾品官的譜,坐8人抬的官轎,出行時可以按照品級鳴鑼開道,只是都必須自費,國家只給一張紙允許你擺譜而已。
還有一個獎賞的辦法就是直接授給官職,比如“軍前效力補總兵”。每一次戰役后,領軍將領都可以“保舉”部下為官。起先的比例是不得超過全體將士的5%,后來逐步提高,到太平天國戰爭時,有的時候會達到15%,甚至30%。曾國藩曾企圖將湘軍的保舉比例限定在14%以下,但是往往被突破。
實際上朝廷沒有這么多的武官官缺(職位),得到官職的人要自費到兵部報到候補實際官缺,當戰爭規模很大、賞賜的軍功官職會成千上萬,候補官要等很久很久也難以補上缺,最后連回家路費也沒有。比如清末湘、淮軍將士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得到各類武官官銜的有十幾萬,而朝廷武官官缺編制卻是固定的13000個左右,很多退伍的將士既沒有上京參加銓選的旅費,又沒有文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補上實缺,只好拿了“官照”賤賣換錢。
靠提高社會等級身份的犒賞軍功的辦法效力有限,還需要其他的激勵手段。《木蘭辭》中說花木蘭屢立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12轉的勛官既然意思不大,就主要靠百千強(強即“鏹”,銅錢)的賞賜。看來北朝時期已開始向將士發放現金來獎勵戰功。
后來將這辦法大加發揮的是實行雇傭兵制的宋朝。宋朝有專門的法律《賞格》,明碼標價。禁軍將士:第一等,絹10匹、錢10貫;第二等,絹7匹、錢8貫;第三等,絹5匹、錢5貫;第四等,絹3匹、錢3貫;第五等,絹1匹、錢3貫。蕃兵、義勇、弓手:第一等,絹10匹;第二等,絹8匹;第三等,錢10貫;第四等,錢5貫;第五等,錢3貫。一般戰場斬敵一首級,為第四等,以上依次類推。高級軍官(副指揮使以上)受輕傷,賞5匹絹;重傷,賞7匹絹。基層軍官(副都頭以上)重傷5匹、輕傷3匹。“長行”士兵重傷3匹,輕傷2匹。
宋朝明碼標價的辦法在以后各朝代也都流行。比如清朝的綠營兵也將戰功分為三等,一等賞銀5兩,二等賞銀3兩,三等賞銀1兩。特等的戰功按照具體情況給賞,比如攻城時最先登上城頭、沖進城內的,賞銀250兩;野戰時首先沖破敵陣的,賞銀50兩;奪得敵方船只一艘的,賞銀100兩;如此等等。陣亡的普通士兵,步兵50兩,馬兵70兩,雜丁20兩;軍官陣亡的,從提督的800兩遞減至把總的100兩。作戰受傷的賞銀從50兩到30兩不等。以后的湘、淮軍都按照這一制度略加修改形成一套獎賞軍功的賞格。
誰告訴我“紙上談兵”的真相
趙括的確是個敗將,趙軍主力全喪,戰國后期兩強之一趙國在此一戰后國力急劇下滑,不得已在最后竟只能與魏韓等國相依為命,誠為可惜。趙雍當年滅中山,掃林胡時可曾想過趙國有今日?一場決定戰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進程的大戰,趙括兵敗,趙括為寇,白起軍勝,白起為尊。長平之戰落敗的責任,近五十萬趙國將士的生命,以至整個趙國由盛轉衰最終滅亡的罪責,都推到了趙括身上。趙國無人為上將軍趙括立傳,司馬老先生的史記也略過了趙括,后人跟是給了他個代名成語,叫做“紙上談兵”。歷史何其無情,命運何其無情,后人在頻頻嘲笑趙括罵其孬種,引經據典借古諷今的時候,可曾真正察悉這段歷史?長平大決之起因秦軍取韓國野王,隔斷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通路,困上黨,上黨郡郡首馮亭與韓王商議后決定獻上黨于趙,結成韓趙同盟,共抗強秦。在此不得不先論趙國是否該收下上黨。上黨本是富饒之地乃韓國六大糧倉之一,趙國有東上黨郡,如果得此西上黨,則可在趙國西面筑起一道防線,又能得韓國之結盟,戰國之勢,國力強勁以國民數量和地域廣袤為準,得一上黨郡,得50萬百姓,其獲利幾多,趙王心中自有計較。而因此開罪于秦,我以為,秦國當時不斷蠶食山東諸國,取魏國河東之地,死楚王,并挾楚國太子為質換取千里楚地,又攻韓國,拔野王,燕國因樂毅撫養幼年秦昭王而與秦交好,又是北方荒蠻之地,故爾幸免。秦對六國蠶食至此,唯對趙國不敢動,是其真不敢動?非也,它在積攢實力,拓得一地,修養生息數載,和趙國一場死戰是在所難免的。趙國不滅,山東諸國都敢抗秦,趙國一滅,山東六國盡滅矣。這也是為什么范睢定國策為遠交近攻和后來秦始皇非要先滅趙國不可的原因所在。這就像極了當年的日本,要稱霸全世界,必然會先滅中國。而中國與其一再退讓,來避免根本不可能避免的戰爭,還不如早做準備,與之一決。中國是一再退讓了,而當年民風彪悍的趙國卻不然。經常有人借趙國受上黨中韓國移禍之計來說孝成王是庸才,實在是有失偏頗,實在是典型的中國人思維,只知避禍。因此,秦趙早晚要一決高下,而拖下去對趙有利還是對秦有利?秦國自商秧變法以來已逾百年余,又有巴蜀做糧倉,不斷蠶食六國之地。每過一年,秦國國力就強勁一年。而觀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實力大增,然而趙國后來經歷了沙丘宮變,趙惠王一直沒有時機推行趙國的二次變法。因此趙國的經濟在七國之中只能算中游,與魏韓相當,比燕齊稍強(齊國經歷了樂毅滅齊之戰后)。可以這么說,秦國的經濟實力當5到6倍于趙國,而軍力比趙國稍強。
長平大決之點將廉頗,對于老廉頗,大家一直都心存敬佩,我也是。廉頗的確是個老將,沉穩持重,無懈可擊。這里不得不提下白起之為人,白起是戰國之世最杰出的將領不假,白起是無一敗績的常勝將軍不假,然而其中我們不得不看到白起打仗,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他打仗挑著打,這也是他最后身死的原因。古人歷來重名聲,看重自己在歷史上被寄予的地位超過金錢甚至自己的生命。為何廉頗三年高壘防守,白起卻不為將?在下私以為,即使白起為將,廉頗死守,白起亦不能勝也。然而白起不為將也可以將之看作是一種戰略運用,那就是,秦國要拖垮趙國。(而在往后秦國兩次攻邯鄲,以及六國四十萬大軍攻秦時,白起為何不肯出戰,這里面就耐人尋味了,在下私以為其中賭氣者有,怨秦昭王將殺降之責推給他者有,覺得打不嬴應該占的比例更大一點,而后者也直接導致了秦昭王和白起的徹底決裂,最終賜死。)SKY兄的帖子里說及趙國不能守下去是因為相持戰對趙國不利,在下以為這點是正確的,兩國實力對比已在上文中提過。趙國之所以強,是強在軍事。長期對持,就算上黨離邯鄲近又怎樣,糧食還是得消耗那么多糧食,軍械還是得消耗那么多軍械。而秦有韓國野王之地,有魏國河東之地,早已經開始屯田出糧。在對持的第三年,趙國增兵到近50萬,國內糧食空虛,藺相如說齊國予糧,齊不予(遠交近攻效果的體現)。虞卿出使魏韓,魏韓卻罷免了信陵君和馮亭。軍隊騎墻觀望。糧車屯而不發。這些都是為何?非藺相如虞卿,外交戰是國力的比拼。弱國無外交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秦國私下里重金賄賂了各國多少權臣,許諾只要各國按兵不動就給他們多少好處,這些我們從正史上無從得知,但觀諸國前前后后判若兩人的表現,大體也能看出一二了。相持三年,秦趙兩強都有所削弱,但是趙國已經是傷筋動骨,秦國卻只是皮肉之痛。孝成王幾次催促廉頗出戰,廉頗卻是老軍人的硬脾氣,一切都從戰場形勢來分析,出戰無利,故爾不戰。然而從戰略形勢上來看,對持戰卻已經是順著秦國的脈絡在往下走了。常有人說趙國是中了反間計,然而當時的趙國能臣有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虞卿,田單,客卿樂毅,孝成王本人也不是之輩。民間流言或許起了點作用,但起了多大的作用在下以為值得商榷,孝成王一個年輕君王,臨陣換將的大事必定與諸臣商議過,藺相如覺得不妥,而趙勝,虞卿,田單皆無異議。
藺相如器重廉頗,覺得軍事上趙國只有廉頗,其于私于公提出異議有不少應該是出于主觀因素。臨陣換將,顯然是情勢所,趙國君臣都認為不能再拖下去了,將必須換,所以在下以為流言起了些許推波助瀾的作用,卻絕非根本原因所在。樂毅,我一直認為如果以他為將,他和白起之戰將很有看頭。這將是戰國后期兩個最頂尖的將軍的碰撞。可惜樂毅也許是出于要安享晚年的心態,也許是當真身體有病,反正是稱病不出了,他稱病不出卻推薦了他的兩個兒子。此二子雖非大才,卻也是中才,在后來的邯鄲保衛戰中能看出來,然而在當時,樂毅是從燕國遠來的客卿,二子在趙中沒有絲毫威望,他們顯然是不夠資格領趙國的上將軍印的。李牧,又是一個少年英才,真個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然而李牧何來,趙括在北邊巡視的時候從一個千夫長提拔而來。李牧和趙括都是趙國年輕一輩軍事人才的代表。李牧年齡比趙括更小,李牧資歷威望更是不能同趙括相比,而北方防匈奴又需要一個干才,所以李牧是脫不了身的。然而,如果李牧去了長平會怎樣?初臨百萬大軍戰陣的李牧能勝過老辣的白起?也許史書就要改寫。李牧成了年輕氣盛沒有經驗而戰敗的代名詞,趙括成了北抗匈奴,并且支撐趙國后期的一代名將。然而歷史不許假設。李牧還是他的名將,趙括還是那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襲名將之父趙奢之爵,被稱為馬服子。趙括少在軍中,其才名早成。趙惠王時就很看重趙括,在一次目睹趙括舌戰父親,將趙奢的面紅耳赤無法還口之后,越發喜歡趙括,覺得他才思敏捷勘當大才,讓他陪太子也就是后來的孝成王讀書。趙括當時的才名不下于當年的趙勝,在趙國是響當當的人物。其受命邯鄲防務,級別不高,卻能參與國策討論。在是否接手韓獻上黨的群臣辯論時怒斥平陽君趙豹,博得滿朝大臣喝彩。其熟讀兵書,又是三年來做廉頗的后勤總管,負責給廉頗長平軍隊送糧送軍械,出入長平數十次,對于長平地形軍務勘察細致。如此一個人物,選他作為趙國五十萬軍隊的統帥,可以說即是情勢所迫,也是民心所向了。客觀來說,選趙括為將選錯了嗎?在下以為,就趙國當時的形勢而論,趙括是最合適的人選。如果各位覺得當時趙國還能選出一個人物為將,在下很有興趣聽聽。長平大決戰對于長平之戰,秦國可謂煞費苦心。秘密調白起入軍,并且明令,敢有言白起入軍者斬,這就讓趙括一直以為自己的對手是王齡,這對于他的決策不能不說起了一定的影響。趙括入長平后,趙軍只有一個選擇,就是進攻。這從大勢來講,趙國在長平大決戰前已經先輸了一籌。然則這不是趙括,或者孝成王,或者趙國群臣的錯,這是形勢所。趙國不能拖,趙國需要盡快結束戰爭好騰出手來進行二次變法,守不得,退不得,所以趙國只能選擇主動進攻。如果有人覺得趙國當時守下去或者從上黨撤兵更好的話,在下很愿意聽聽高見,但請拿出十足的證據。白起制定的策略是誘敵深入,一軍插到趙軍背后截斷趙軍與邯鄲的聯系,一軍插到趙軍主力與趙軍長平糧倉石城中間,切斷趙軍糧道。秦軍在首戰中不利,前沿陣線失守,損兵三萬余,折校尉兩員。王齡率二十萬秦軍后撤。此戰秦軍佯敗是肯定的,但傷亡卻不是能控制的。一戰三萬余的傷亡可謂不小,秦軍從闕于之戰后還未曾有過。在下以為這反映了秦趙兩軍士兵至少戰力相當,而趙括的戰陣能力要強于王齡。也是基于此戰,趙括更覺得王齡不是對手,因此敢帶兵猛攻。常有人嘆趙括不懂軍事,看不出是秦誘敵之計。在下以為,就算是個平凡百姓,比如在下,都能想到有可能是誘敵之計,會小心防著,唯趙括想不到?趙括想不到,八都尉自殺來提醒,趙括總能想到了吧。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秦國秘密換將的陰險。趙括不知和自己對陣的是戰神白起,如果知道的話,趙括還會輕敵嗎?在下以為,趙括熟讀兵書,古今戰例輕敵而敗者不知多少,趙括豈會不知輕敵二字的危害。之所以率軍猛追,一是趙括從心底里不忌憚王齡,覺得就算是誘敵之策,最終還是要靠戰陣搏殺,縱有些許計謀,從排兵部陣到隨機應變,王齡當不如自己。二是趙括沒有看通透長平的地形,長平谷底,雖大而平整,然四下看去卻是出口極少。四下出口用兵堵住,任軍隊無數也難以通過。我想趙括到長平戰后期應該已經看通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么趙括在被圍初期不做拼命突圍,而是用戰車結成圓陣固守待援的原因。
在下以為,秦國秘密用白起為將是左右長平之戰結果的最重要原因。先來看秦國為這個計謀的前期安排,先是白起稱病一年,而后戰國各地傳出白起將死的傳聞(很佩服秦國做間諜工作的),而后是山東各國的使節在賄賂秦國重臣后得到白起的確不行了的內部消息。秦國可謂煞費苦心。當時的戰國,和白起堂堂之陣對決,可以獲勝的話都已經算是奇跡,何況是如此,哀哉趙括,一切都在秦國的算計中,你從領上將軍印的那一刻起,結局就已經定了。趙括在猛烈經攻秦軍壁壘四日未果后發現后路已經被秦軍截斷,當即回師,要打通包圍。而秦軍又立刻傾巢觸動拖住趙軍。此時趙括可能真的開始冷靜思考和體味孫子的那句,兵者,死地也的道理了。在其后的戰役中他的排兵部陣是很出色的。用三分之二的軍隊頂住傾巢觸動的秦軍,用三分之一的軍隊分作兩隊交替輪換猛攻秦軍穿插部隊。可以想見幾萬秦軍在趙軍十余萬部隊猛攻下形勢有多緊急,但最后竟頂住了,秦軍前期穿插部隊和后來逐步增援的部隊傷亡達到了十之七八。然而趙軍終是沒有打通糧道。趙軍在趙雍胡服騎射后都是胡服輕裝,身背三日干糧,數斤馬奶。所以在短期戰役中,趙軍幾乎不需要后勤。這也是為什么趙軍在被圍完全沒有糧食供應的情況下還可以用自帶干糧撐那么久的原因。趙軍隨后連續數日猛攻都沒有成功,而后趙括收攏軍隊死守。趙括在被圍后的算計是要守住,不能被破。趙國舉國之兵在長平,趙勝和孝成王一定會新征軍隊或者列國一定會派兵來救。因此他駐起車城圓陣死守。然而在新一輪的外交戰中,已經圍住趙軍的秦國更是無人敢來挑釁。而秦昭王又征發秦國所有十五歲以上男子給長平前線送糧,又征發新軍繼續插入上黨與邯鄲中間,使得邯鄲新征數萬趙軍來救卻始終不得通過。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是兩國舉國之戰。可以想像當時孝成王和趙勝,秦昭王和范睢有多急切的關注戰局,兩國使成來往列國打外交戰有多忙碌。然而一天天過去,援軍還是沒有等到。趙括開始命令殺戰馬了,戰馬對于古代戰爭的重要性就好比今天飛機導彈對于戰爭的重要性。然而在戰馬吃完后又是什么呢?終于,趙軍開始出現了人相食的局面。趙括知道趙軍已經瀕于崩潰的邊緣。趙括開始組織剩余部隊的精銳做最后的突圍,他把部隊編作四隊,輪番進攻突圍。在最后的四天進攻損失慘重且沒有成功后讓我們試想下趙括的心里在想什么。趙軍數十萬將士命將喪于我手,得讓他們活著出去,我趙括要讓他們活。然而我趙括卻不能做個投降將軍,那么,只有我死。可以想像在最后時刻趙括不愿穿鎧甲,赤膊上陣,并且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被秦軍強弩擊穿身體時的慘烈;也可以想像趙括在最后一剎那看到對面帥旗上打著一個“白”字時心里的滋味。原來和我作戰數月,最后打敗我的是戰神白起…心里面應該有不甘,心里面應該有興奮,心里面應該還有蒼天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堂堂正正與戰神一戰的嘶喊,然而一切都結束了,從這場戰爭一開始就注定的失敗沒有意外的發生了,天下莫能當的戰神依舊是戰神,年僅二十八歲率領五十萬軍隊與強秦一戰予敵重創的趙括,也已經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想當日在王宮里怒斥趙豹是何等英氣人,夜訪孝成王承上請戰書時是何等豪邁,邯鄲城頭君臣率百姓送別時,一聲“臣甲胄在身,不得全禮”又是何等威武,可歷史就是這么無情,再才俊,再威武,失敗后也注定是罵名。如果當時孝成王點的不是趙括,如果當時秦軍換將白起被趙括提前知曉,如果,哪怕是運氣好一點,石長城穿插的秦軍被打潰了,那整個歷史就要都改寫了,也許今天史書上會記著戰神趙括,也許就沒有后來的秦始皇了,可是歷史是沒有如果的。誰還會記得那個曾經的趙括呢,也許只有野史上記載的一段“白起使人尋趙括尸體不得,后收其衣冠厚葬,并取括之佩劍自用”可以讓人些許察覺白起對這位年輕將軍的敬意了。
長平之戰后秦軍俘獲趙軍二十余萬,殺后坑之,放歸趙軍年幼士卒240名,使其言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降秦,被坑殺。這是在下的一段猜測,因為史記中有說趙括率四十六萬趙軍與秦戰,有說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又有說秦軍傷亡十之六七,國內空。從前后矛盾而第一和第三句從后面情勢的發展看都屬實的情況看,秦軍坑殺四十萬趙軍這句話是夸大了。史學家一句話誤導了多少人。之前還看到有人說秦軍坑殺的四十萬有趙國降軍和上黨之民,在下以為不會是這樣。秦國坑殺降兵已是萬不得已而為之,何況無緣無故坑殺十余萬百姓?這不是讓天下并起而抗秦嗎?稍有頭腦的人就不會這么做的,何況是白起和秦昭王。所以在下猜測,應該是坑殺二十萬趙降軍,而后詐稱四十萬,以達到趙民上下震恐舉國慌亂的目的。至于二十萬這個數字,可以從秦軍傷亡數字推算而來,兩隊戰力相近,之前的數字戰斗損失應該相當,而趙國突圍戰可能傷亡更甚。秦軍傷亡十之六七,六十萬軍隊傷亡達到四十萬,從古代戰爭傷亡比例來看,應該是1:1左右,故推算秦軍死亡應該為20萬左右,那么趙國傷亡更甚,約為二十五萬左右,如此推算,剩下來投降的趙軍應該也為二十余萬。長平之戰后白起要揮軍滅了趙國,當時趙國舉國只有李牧的三萬軍隊和邯鄲的數萬守軍。而秦昭王出于國力空虛需要休養生息的考慮,昭白起回秦。殺降消息傳出后,天下為之震恐。信陵君春申君等對秦強硬派紛紛重新掌權。所以秦昭王后來又忽發奇想要滅趙國時,列國開始援救趙國。秦昭王請白起為將滅趙,白起說,長平之戰結束后,秦軍士氣正盛,趙國舉國慌亂,一戰可定,如今趙國已成哀兵之勢,全國恨秦,必死戰,而我軍士氣已疲,不可戰也。秦昭王不聽,非要攻邯鄲,十萬軍隊折卻五萬沒有攻下,秦軍急征十萬新兵,遣王齡帶軍二十六萬再次攻趙(需要征新兵,可見長平之戰秦軍損失之巨),信陵君盜兵符率六國聯軍從后面猛攻秦軍,秦軍潰敗,損兵十萬,后又出現了一支秦軍投降趙國的情況,可見秦國勢力急劇下降之快。一前一后,秦趙兩衰。天下再次出于群雄并立的局面。然而,秦國衰的是軍事,其強大的經濟仍在運作,所以十年之后再次東出。而趙國在長平之戰的重創后,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最終沒有擋住歷史的車輪。。。
一家公司按時發工資為什么特別重要?不按時發會怎么樣?
一家公司按時發工資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話說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都會特別強調這一點,比如說“出糧(發工資)準時,為員工考慮”等等。
按時發工資,員工就有安定感,就有向心力,就有對公司的信任度,就有在公司里繼續努力拼搏的動力。因為按時,所以就有了一種安穩和踏實的感覺,所以就能安得住員工的心,就能讓他們對公司產生較為持久的信心和信任。
我們這里就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公司按時發工資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
01 按時發工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這表明老板對員工是重視的,在乎員工
如果一家公司始終保持按時發工資,這表明公司對員工是重視的,在乎每個員工。
只有在乎員工,只有重視員工,才會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顯而易見,在一家公司中,雖然戰略和策略之類的問題是公司來決定的,但是具體的工作卻是由員工來推進的。
來推進具體工作的員工,雖然重要性各有不同,但是都屬于公司這個巨輪的一部分。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真正想明白員工這個集體對公司的價值和作用。
也才能明白為什么應該按時發工資,為什么應該重視和在乎員工。
(2)這表明老板對員工是認可的,認可工作表現
公司按時發工資,也表明老板對員工的工作是高度認可的,他認可員工集體的工作表現。
既然認可,當然就要照顧到員工的真切關注。
而工資問題,正是員工最為重視的一部分。員工靠這份工資來維持自我的生存,靠這份工資來養家糊口,靠這份工資來贍養父母,靠這份工資來提高生活質量。如果公司不能按時發工資,在員工看來,就是對員工的不重視,就是對員工的不認可,就是對員工切身利益的不重視。
公司如果對員工不認可不重視不在乎,那么員工憑什么要對公司認可、尊重和在乎呢?
所以,只要有條件,那些在乎員工的公司,總是會按時發放工資的。
(3)這表明公司的經營狀態是正常的,暫時無憂
能夠按時發放工資,說明公司的經營狀態是正常的,暫時不存在經營困難問題。
畢竟,只有經營正常的公司,才能管好應收和應付貨款,才能管好資金流動,才能保證資金流的順暢和現金流的充沛。
而經營正常的公司,才有正常的生產,正常的銷售,正常的回款,正常的資金流動,正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產生。
由于一切正常,所以到了該發工資的那天,公司早就為員工準備好了相應的資金。
所以,我們往往通過看一家公司是不是能夠按時發工資,來分析這家公司經營活動是不是正常,分析和這家公司做生意會不會有較大風險。
(4)這表明老板內心中的良知和善意
能夠按時發放工資,這也說明老板內心中的良知和善意。
因為具有這份良知,所以按時發放工資的老板眼中,這種按時發放就是對自我良心的注解,就是對自我善心善意的說明。
他知道員工所關切的,知道員工生活所依靠的,知道企業要生存好的條件,就是首先要讓員工獲得較好的生存。
如果員工在公司里工作,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那么他怎么會有充分的動力和熱情為公司考慮如何做更大的奉獻呢?
如果員工總能獲得按時發放的工資,那么他對于公司就會心存感恩,就會覺得公司整體上還是不錯的。
而如果老板缺乏這種對于員工的良知和善意,那么拖延時間發放,甚至拖延好幾個月發放,也就不足為奇了。
(5)按時發工資也是公司實力的體現
公司按時發工資,往往也是公司實力的體現。
比如甲公司經營狀況正常,老板很有實力,加上懂得規矩,所以總是按時發放工資;而乙公司經營狀況未知,卻總是不按時發放工資,甚至還拖延工資發放。
這時候,甲公司員工和乙公司員工聊起來,會怎么評價公司呢?
甲公司員工會說:“公司情況還可以,應該是一個很有實力的老板。工資發放很及時,對員工來說特別放心。”
而乙公司的員工會說:“公司情況很差,老板可能是沒什么實力。因為發工資總在拖延時間,而從來也不說為什么。”
對于內心樸素的員工來說,你能按時發工資,你就是好公司,就是有實力;你不能按時發工資,甚至還動輒拖延很久,那么你肯定不是什么好公司,也沒什么實力。因為沒實力,因為經營情況差,所以才這樣拖著大家的工資不發。
(6)這表明公司管理的高效和水平
顯而易見,是不是能按時發工資,通常也表明了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水準。
按時發工資是公司現金流管理能力強的一個反映,沒有良好的現金流管理,就不可能擁有充沛的現金,也就不可能在每月按時發放工資了。
按時發工資說明公司經營狀況良好,上下游供應鏈管理有序,品牌營銷工作做得精準而又到位。
按時發工資還說明老板沒有胡亂折騰資金,而且高度重視公司經營活動的規范性和有序性。
總能按時發工資,是經營良好、管理水平高的外在表現之一。而且表明公司從上到下,從這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工作的組織流程是高效的,運轉是快速的。
02 如果公司不能按時發工資,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1)老板會失信于員工
如果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甚至動輒拖延十余天或一個月才發放,那么就會失信于員工。
一個連工資都不能按時發放的公司,憑什么獲得員工的高度信任呢?
而一旦公司的工資發放時間不穩定了,領導想要安排工作都不太好安排。因為大家對公司不再信任,順帶著對管理者也不像過去那樣完全配合。
在這樣的公司里,老板被員工另眼相看,領導者也是一樣。
而留在公司工作的員工,往往都是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
一旦有了更好去處,這些員工會快速離開的。
(2)員工認為公司不值得依靠
公司不按時發放工資,員工就會覺得這個公司絕不是自己的依靠。
既然不是自己的依靠,那么來自公司的可靠感和安全感就會下降;員工的歸屬感和凝聚力也就談不上了。
員工心想,連我該得的工資公司都不能保證,這種公司對我來說也就是得過且過而已。
而有些公司不是賬上沒錢,而是老板不講誠信,對員工存在著過分利用嫌疑的。這種公司當然就更不被員工看好了。
(3)影響到員工的生活和切身利益
不按時發放員工工資,不但影響員工工作的心情,而且影響到員工的切身利益。
有時候,有的公司拖延發放工資,一拖延就是好幾個月。員工問什么時候發,領導也答不上來。這種公司,不但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心態,也會影響到員工的生活品質。有的員工沒辦法,只好向別人借錢過日子。那種慘淡的感覺,簡直就像個要飯的一樣。
當員工的日子過得不像日子的時候,當員工的向心力被無限消耗的時候,公司又怎么能指望員工對公司的工作全力以赴呢?
(4)表明公司管理比較差勁
有些遲遲不發工資的老板,有什么事情都悶在自己心里面。
他們不會把具體情況告知員工,也不會告訴員工什么時候能發工資。
他們總認為,既然發不了,說多了又有什么用?其實,這里就存在一個如何管理、如何溝通的問題。
而連工資的按時發放都搞不定的企業,通常總會被員工你認為經營中的管理能力差。
員工會這樣表達他們內心中的不滿:
“工資不按時發就算了,時不時連個P也不放,不知道到底在想些什么。”
“可能公司快完蛋了吧,要不然好幾個月沒發工資了,老板也不吭氣兒。”
“公司對員工總是藏著掖著,也不知道在懷疑什么。工資發不發,好歹有句話。”
(5)表明老板的人品不怎么樣
公司是不是能夠按時發工資,很多時候,和老板的人品是聯系在一起的。
在員工樸素的心理世界中,你按時發工資,你就是好老板;你不能做到按時發工資,那你這個老板就不怎么樣。
如果員工還知道老板的不良嗜好,那么對不按時發工資的老板的人品就更看不起了。
如果老板把自己的為人都做成了這個樣子,那么他的經營怎么會好呢?
如果有意向合作者問到某個員工,你們老板怎么樣啊?員工可能會回復,不怎么樣;更有些員工會回復“連發工資都經常拖延時間,你想想看了。”
所以,不按時發工資,老板的個人聲譽肯定會遭受很大影響的。
結 語
任何公司都不免有困難的時候,而越是這種時候,老板就越要樹立員工對他的信心,對公司的信心。這時候什么最重要?當然是維持員工的人心最重要,維持團隊的人心不散最重要。
公司拿什么維持員工的心呢?靠的就是老板對員工的真心和透明。公司出現了什么困難,老老實實給員工解釋一下就是了;公司出現了什么問題,認認真真向員工說明一下就是了。
員工最怕的不是拖延發放工資時間,而是不知道為什么要拖延。
有些老板像鴕鳥一樣,遇到這種情況就躲起來,一言不發,這實在不是什么好主意。(MZK)
明朝:明思宗朱由檢是一位怎樣的皇帝?爭議太大
文 拾荒雜談
思來想去,對這位明朝末年最具爭議的皇帝還是很難評價。都說蓋棺定論,可明思宗死在煤山都已經快四百年了,然而人們對他的爭論就一直沒停過。
他究竟是生不逢時的明君?還是剛愎自用的庸君?亦或者兩者都有?
想了解朱由檢是個怎樣的皇帝就先得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公元1611年,明神宗萬歷三十九年,朱由檢出生在太子東宮,他的父親正是在位僅一月的明光宗。
按理來說,皇孫出世,萬歷皇帝應該會非常高興,并大賞特賞。但事實卻是無人問津,明神宗僅象征性地派來太監慰問一下。甚至連其父親,后來的明光宗朱常洛都興趣泛泛。造成這樣情形的原因就是因為朱常洛本就不得萬歷皇帝所喜,雖被立為太子,居東宮,但都是無奈之舉,萬歷皇帝從心里就不喜歡朱常洛。
對親生兒子都不喜歡,更何況朱由檢還是朱常洛婢妾所生的庶子。
因為身份的低下,使得朱由檢在這偌大的東宮之中竟無絲毫立足之地,處處受人排擠,終于在朱由檢五歲之時,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因為小事得罪父親而被處死。對朱常洛而言,處死的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婢妾,哪怕她生了自己的兒子。但對朱由檢來說,他頭頂的天開始塌了。 從此開始他就一直活在恐懼當中,生怕因為得罪父親而被折磨致死。
在其母親死后,朱由檢被父親的其他妃子來回撫養,像個皮球一樣受到推脫。因此他只能安分守己,在大人眼中努力做好乖巧。他羨慕哥哥朱由校能夠受到父親的喜愛,但是他只能羨慕。盡管朱由校也極為照顧這個弟弟,可在東宮之中,還是讓他體會不到親情。
在這種并不快樂的童年下, 朱由檢成為了一個勤勞節儉的人,但同時也形成了多疑猜忌、剛愎自用的性格。
后續朝代清朝編修《明史》中有很明確的記載:
在位十七年,勤政節儉,不貪圖聲樂,也不好女色,對國政殫心竭慮。后宮有記僅一后兩貴妃六嬪妃。平日幾餐吃食平淡多素食,且和一般無異。所穿除朝堂、祭祀、大禮等場合應該有的服裝外,自身便裝僅有兩身舊衣服。
在處政方面,他一改祖輩百年來的懶政之態,自其高祖父嘉靖皇帝時期的數十年不上朝,到其祖父萬歷皇帝數十年的懶政,再到其兄數年的木工生涯。朱由檢一繼位便以積極之態處政,一天之中僅歇息不足兩個時辰,在位十七年,從未缺席過朝會,在朝休期間也輔導皇子,批閱暗折。
可以說朱由檢有著其父祖輩不曾有的明君之心 ,在勤政方面已有明君之態。這是他的優點,但是他的多疑猜忌和剛愎自用等缺點則徹底剛出現的光芒徹底掩蓋。
關于 他的多疑猜忌最常見的就是頻繁更換和將領 。細看《 明史.莊烈帝本紀一二 》,會發現其中關于朱由檢頻繁更換將領的段落竟占據其本紀總段落的三分之一。就拿明朝“宰相”內閣首輔一職來說,朱由檢執政十七年便已更換首輔近五十位,史稱“ 崇禎五十相 ”。
剿流寇先后用楊鶴、洪承疇、盧象升、楊嗣昌,時常于戰場軍機決斷之時臨場換將 ,導致清剿流寇時軍令朝令夕改,流寇始終得不到有效清除。
要說朱由檢沒有“識人之才”也不正確,像盧象升、毛文龍、孫承宗、孫傳庭、袁崇煥等將領大多是在崇禎一朝大放光彩,前期都是在合適的位子上才能取得成就。
但眾多名將最終都還是逃不過朱由檢的猜忌,例如盧象升抗清,所戰皆捷,但最后被太監構陷,導致被免職,而后死于宦官之手。袁崇煥也被猜忌凌遲。可以說朱由檢的多疑猜忌讓他屢次自掘根基。
除了多疑猜忌外,朱由檢幼年時期就形成的剛愎自用也是他的有一大缺點,最終導致孫傳庭戰死,“大明最后翻盤的希望喪失。”
明末崇禎所能用的軍隊大體上都是緊急招募而來的新軍,或者是民兵投降,甚至于草寇充填。這些雜牌部隊的將領中有很多都是朝為闖王將,暮歸朝堂官,在官軍和民兵之間來回投降。實際上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種軍閥。然而就是這樣極需要整頓的軍隊,卻在朱由檢三番四次催促下,由孫傳庭統帥出戰陜西以解潼關之危。
此時朝廷手里可用的兵力只有這十萬余眾,朱由檢也知道,但是他現在最主要的想法是一定要用著十萬人徹底蕩平李自成,此戰為孤注一擲。 最終孫傳庭帶領著未經整頓的部隊于汝州大敗,明軍陣亡四萬余人,余者皆潰散。
這副最后的家當徹底被朱由檢敗光,此前主戰遼東的北面主力洪承疇也已經投清。大明王朝已無力回天。京師于第二年,即崇禎十七年被李自成攻陷,朱由檢吊死煤山。
我們常知的亡國之君是什么樣子的?貪圖享樂,好色惰政,之輩。亦或者權衡之術不精,最終被權臣奪了江山。好像大部分亡國之君都像上面這樣。
但是從崇禎執政的情況來看,他勤政、節儉、不好色,權衡之術極為精通,他具備明君的一些優點,但是為何明朝依舊是亡了,而崇禎也成為亡國之君呢?
原因有三: 一是明朝積弊甚深 。明朝前期的善待宗室制度和土地兼并制度是明朝后期財稅崩塌的主要原因。富宗室、富大地主,卻唯獨不富朝廷。宗室一邊享受著朝廷的奉養,一邊又利用宗室特權圈地不上稅,地主階級占據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免稅土地,而這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要承擔剿滅叛軍、退據清兵的軍費,的俸祿養米、皇室的供應等等等等。
朱由檢對財政的崩塌之根本不是沒有看到,但是他依舊沒有決心去處置這些問題,所能做的無非就是加稅、讓大臣募捐等(朱由檢遂節儉,但自己擁有小金庫卻很少使用)。財稅一崩,更無餉銀給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出亂只是早晚的事。
二則是氣候以及叛亂頻繁的原因 。明末恰逢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冰凍時期加長。本就承擔天下賦稅的那三分之一田地又時常遭遇減產,官府賦稅重,田地不出糧,便產生無數饑民,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流民和叛民。加之北方游牧民族一直不停歇的侵襲,使崇禎時期,或者說自萬歷時期開始,就一直受著嚴重的內憂外患之困擾。內外夾擊,如何在大時期發展?不進則退噫!
三就是朱由檢臨陣換將,多疑猜忌的執政缺點。 上面的原因一是積重難返的根本原因,二是外部原因,而三就是擊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朱由檢的頻繁換相,使制定的國策完全得不到積極地執行,因此可以說內閣政令不出京師,十七年五十相,每年平均三位,每位的執政理念又不太相同。原本一體的成了各自為營的小團體,更何況里面還夾雜著東林黨這一群誤國之臣。
在平叛以及遼東的將領上也時常存在猜忌,且在滅了魏忠賢之后又重新寵信宦官,致使孫承宗被宦官構陷賦閑在家、袁崇煥被凌遲、洪承疇和祖大壽降清、孫傳庭孤身戰死、盧象升被圍戰死。滿朝,再無可獨當一面之人。
南明評價朱由檢是“ 國君死社稷,千古未有之圣主 ”,清朝文人評價其是“ 實非亡國之君,勢末而必亡矣 。”而現代的評價多是其“ 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刻薄寡恩、剛愎自用 ”。三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就成了評價崇禎的爭議之處。
筆者也不是 歷史 專家,只能以自己的認知來評價這位爭議皇帝:朱由檢是一個有著明君之夢的人,他自認為所作所為皆是明君之為,實際上他只是在乎明君之名而已。他在某些方面的確是一位不錯的皇帝,但是他最大的錯處就是在不熟悉的領域充當專家。表面上勤政,實際上只是喜好權力。
如果給個更簡短的評價,即: 守成之能有余,再造乾坤力竭。空學漢宣明皇,才能卻不及隋煬。感動自己十大 歷史 人物第三位已是囊中之物。
一個月的拉布拉多容易養活,但由于狗狗的年齡比較小、自身抵抗力比較差,主人要給小拉布拉多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喂食狗糧時最好用溫水或者羊奶粉充分泡軟,更有助于小拉布拉多消化。及時接種疫苗和做好體內外驅蟲工作。
一個月的比熊犬胃腸道未發育完全,喂食應以母乳為主,因為母乳的營養成分比較健康,而且母乳帶有母源抗體,吃母乳的泰迪抵抗力會更強一些。如果沒有母乳喂養,主人應使用羊奶粉或幼犬專用奶粉進行喂養,也可以用適量溫水將狗糧泡軟后飼喂比熊。
金毛和拉布拉多都是容易訓導、性格溫順聰明的狗狗品種,都屬于攻擊性小的犬類,兩者相差不大。金毛性格沉穩和粘人,毛發濃密且長,觸感更柔軟一些,不容易打理,洗澡較麻煩。拉布拉多被毛短且直,相對來說好打理一些,拉布拉多對主人非常忠誠,服從性非常好。
金毛會比較好養一點。因為金毛性格很好,很溫馴,而薩摩耶則更加調皮一點。而且薩摩耶的白色毛發很容易弄臟,需要主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護理。金毛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適應各種飼養方式。比起薩摩耶這些雪橇犬的玻璃胃,它們的生命力很強。
1、純正金毛犬的嘴巴很大很寬,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寬。2、純正金毛犬的骨架比較大。3、純正金毛幼犬眼睛大小適中呈杏仁狀,炯炯有神,眼睛瞳孔顏色為黑色或棕色 。4、純正金毛幼犬毛發蓬松光滑。5、純正金毛犬耳朵較大呈三角形。
公金毛比母金毛會相對好養一點。公金毛的性格開朗、溫順。毛發比較長,身材高大有型。母金毛性格溫順,體型相對嬌小一點。毛發較短,母金毛的生理期、懷孕、生產之后都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
1、金毛幼犬毛發越濃密越好。2、要挑選骨架較大的、精神狀態好的。3、要挑選頭部寬闊,耳朵大小適中的。4、觀察幼犬的骨量及四肢,骨量越高,金毛日后的體態和體格就會越大,品相好的金毛,其四肢比較粗壯。5、要挑選眼睛呈杏仁狀、瞳孔顏色偏黑色的。
韓系比熊是指比熊犬做了一個韓系造型,并非指某個品種,類似于貴賓犬的泰迪裝,只是代表一種造型。韓系比熊的外形可愛,性情溫順,深受大家喜愛。韓系比熊的毛發多為白色,挑選韓系比熊,毛發要挑濃密的,越濃密越好,頭頂的毛毛要多,背部的毛量要厚。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