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糧是為了滿足狗狗的營養需求而制成的一種食品。它通常由多種不同的原料制成,包括肉類、谷物、蔬菜、水果和配料。這些原料通常是經過加工和混合而成的。狗糧制造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選擇原料:首先,制造商會選擇適當的原料,根據狗狗的年齡、體型和活動水平來考慮。
準備原料:接下來,原料會經過適當的加工,以便它們能夠被混合在一起。這可能包括研磨、烹飪或干燥。
混合原料:然后,所有原料會混合在一起,形成狗糧的基礎混合物。
加入配料:在基礎混合物的基礎上,可能會加入一些配料,以提供狗狗所需的其他營養成分。
制成最終產品:最后,狗糧會經過成型、烘干、包裝等步驟,制成最終產品。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形聲字糧是如何形成?
1、“糧”是形聲字。小篆從米,量聲。隸變后楷書寫作“糧”;異體作“糧”,從米,良聲。如今規范化,以“糧”為正體。
2、《說文·米部》:“糧,谷也。從米,量聲。”(糧,谷物。從米,量聲。)
3、“糧”的本義是糧食。如成語“寅吃卯糧”,意思是寅年吃了卯年的糧食。比喻預先支用了以后的進項。
4、在古代特指行路用的干糧。“糧”和“食”是有區別的。古人說,“行道曰糧,止居曰食”,這是說:路上帶的干糧叫糧,家里吃的有水分的食物叫食。又特指士兵作戰用的軍糧。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中國糧食的發展歷史
不同時期南北食作物都是互動的
我國是重要的糧食大國,從新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大規模種植糧食。但受到自然地理環境與生產技術的影響,每種糧食的生產期卻不同。有的作物生命力旺盛,適應能力強,就可以在更廣闊的地理區域內生長,如小麥、水稻、粟、黍等。而有的作物只能在特定的環境里繁衍,如一些熱帶作物等,這種作物就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點。
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南北糧食作物都是互動的,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外來作物,比如我們今天吃的馬鈴薯、花生、甘薯等,就是洋貨。
一、史前至秦漢中國糧食結構的形成與改變
歷史時期的糧食作物多是在史前農業的基礎上繼承的。目前通過對各種文化的考古發現可以了解到,中國南北作物的分布各有差異,北方的作物多以粟與黍為主,南方的作物多以水稻為主。
“五谷”的定義不斷發生著變化
在北方目前已知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都出現了粟。在黃河流域以外的地區,如的卡若文化、東北的昂昂溪文化也都有粟的發現。
到了仰韶文化中期,粟已經在中原地區大面積種植,這不僅滿足了人們對于穩定糧食的需求,同時也為文明的發展以及人類更大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而在史前社會的南方,稻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例如在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中都有大量稻的出現。黃河流域雖然也有稻的出現,但地域分布十分有限,僅僅在渭河與伊洛盆地發現稻的痕跡。而到了商周時期,原產于西亞的小麥,開始傳入中國。
大量先秦酒器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古代糧食產量的提高
中國歷史上有“五谷”的說法,雖然五谷的定義在不斷變化,但最初的五谷就是指黍、稻、麥與麻等五種商周時期人們常吃的糧食。黍在商周時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商周時飲酒風氣盛行,而黍正是重要的釀酒材料,所以當時的統治者非常重視黍的種植。
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與農業技術的發展,糧食的產量也大大提高。尤其是鐵制農具的普及,使各種糧食的推廣成為了可能。到了西漢,由于大型水利設施的營建,關中地區成為“天下陸海”,此時水稻也開始在北方大范圍地種植。
收割水稻
三國時期,冬小麥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冬小麥在當時也叫“宿麥”,春小麥叫作“旋麥”。總之,從戰國至三國時期,黃河流域粟的種植面積還在不斷擴大,但小麥已經發展到了僅次于粟的地位,同時水稻也因為水利灌溉系統的發展,種植面積不斷增多。秦漢時期,在北方旱地作物中,除了粟的面積有所擴大外,豆類作物也開始出現在文獻中,如漢代的《四時月令》中就有關于豆類的介紹。
二、魏晉至兩宋時期原生糧食的擴大與外來作物的傳入
從魏晉到兩宋之間,中國先后經歷了大到統一再到的局面,各民族之間頻繁的交流與融合推動著物資的交流與新的糧食作物的傳入。
首先在傳統糧食方面,小麥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三國時期,在兗州與徐州就有大范圍小麥種植的記錄。到了唐代,河北道、河南道、淮南道(今安徽中北部與蘇北地區)、河東道(今山西)都有小麥的種植。唐代宗時期甚至出現了麥稅的征收,這說明小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了。
秦漢以后小麥就是中國人的食量
同時水稻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從魏晉開始,在渭河、汾河等黃河流域就出現大量種植水稻的情況,種植水稻的范圍最北已經延伸到了今北京一線。到了北宋年間,隨著宋遼《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宋遼邊界的白水溝就出現大面積種植水稻的情況。
而在這個時期外來作物也開始傳入中國各地,比如占城稻。占城稻是因原產于越南南部的占城而得名。占城稻最早出現于北宋,因其具有高產且環境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在引進之初就被很大范圍推廣種植,特別是在水資源豐富的江南地區,占城稻的生長速度更快。
從傳播路線上看,占城稻最初是從今越南傳入福建等地,后來在北宋末年在兩浙路進行推廣。占城稻在作物學上屬于旱稻的一種,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其實,在占城稻引進之前,中國就有了旱稻種植的記錄,但因地理條件的導致其無法推廣,而占城稻的出現不但使旱稻得以推廣,更使得中國種稻區面積發生了較大改變。
占城稻的傳入路線
文史君說
中國農作物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與衍變,從史前時代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與農具的革新,糧食作物的種植也在發生著改變。而中國的糧食發展大體遵循著兩種路徑,一是原生糧食的種植與擴大,例如商周時期的五谷;另外一種就是外來作物的傳入,例如西亞的小麥與越南的占城稻等。這兩種模式在歷史的發展中互動,最終奠定了今天中國人的糧食格局。
參考文獻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安志敏:《中國的史前農業》,《考古學報》198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糧食的歷史
在原始社會,中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粟、黍、稻、菽(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以種植粟、黍糧食品種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夏、商、西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黍、稷、稻、小麥、大麥、菽、麻等七種。主要的糧食品種是黍、稷。直至明代以前,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如此。在《詩經.小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稷、稻。當時人們很迷信自然,稱社為地神,稷為谷神,故將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社稷。因而社稷即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一個月的拉布拉多容易養活,但由于狗狗的年齡比較小、自身抵抗力比較差,主人要給小拉布拉多提供一個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喂食狗糧時最好用溫水或者羊奶粉充分泡軟,更有助于小拉布拉多消化。及時接種疫苗和做好體內外驅蟲工作。
一個月的比熊犬胃腸道未發育完全,喂食應以母乳為主,因為母乳的營養成分比較健康,而且母乳帶有母源抗體,吃母乳的泰迪抵抗力會更強一些。如果沒有母乳喂養,主人應使用羊奶粉或幼犬專用奶粉進行喂養,也可以用適量溫水將狗糧泡軟后飼喂比熊。
金毛和拉布拉多都是容易訓導、性格溫順聰明的狗狗品種,都屬于攻擊性小的犬類,兩者相差不大。金毛性格沉穩和粘人,毛發濃密且長,觸感更柔軟一些,不容易打理,洗澡較麻煩。拉布拉多被毛短且直,相對來說好打理一些,拉布拉多對主人非常忠誠,服從性非常好。
金毛會比較好養一點。因為金毛性格很好,很溫馴,而薩摩耶則更加調皮一點。而且薩摩耶的白色毛發很容易弄臟,需要主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護理。金毛對環境的要求不高,適應各種飼養方式。比起薩摩耶這些雪橇犬的玻璃胃,它們的生命力很強。
1、純正金毛犬的嘴巴很大很寬,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寬。2、純正金毛犬的骨架比較大。3、純正金毛幼犬眼睛大小適中呈杏仁狀,炯炯有神,眼睛瞳孔顏色為黑色或棕色 。4、純正金毛幼犬毛發蓬松光滑。5、純正金毛犬耳朵較大呈三角形。
公金毛比母金毛會相對好養一點。公金毛的性格開朗、溫順。毛發比較長,身材高大有型。母金毛性格溫順,體型相對嬌小一點。毛發較短,母金毛的生理期、懷孕、生產之后都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
1、金毛幼犬毛發越濃密越好。2、要挑選骨架較大的、精神狀態好的。3、要挑選頭部寬闊,耳朵大小適中的。4、觀察幼犬的骨量及四肢,骨量越高,金毛日后的體態和體格就會越大,品相好的金毛,其四肢比較粗壯。5、要挑選眼睛呈杏仁狀、瞳孔顏色偏黑色的。
韓系比熊是指比熊犬做了一個韓系造型,并非指某個品種,類似于貴賓犬的泰迪裝,只是代表一種造型。韓系比熊的外形可愛,性情溫順,深受大家喜愛。韓系比熊的毛發多為白色,挑選韓系比熊,毛發要挑濃密的,越濃密越好,頭頂的毛毛要多,背部的毛量要厚。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