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鳥容易得癌癥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養鳥本身,而是由于一些常見的養鳥習慣和環境因素可能會導致鳥類患上癌癥。一些鳥類的主人可能會不正確地喂養它們,比如給它們喂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或者給它們過多的維生素、鈣和其他營養物質,這些行為都可能會導致鳥類患上癌癥。
一些鳥類的主人可能會過度使用藥物來預防或治療鳥類疾病,這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鳥類的免疫系統,并增加鳥類患上癌癥的風險。主人可能會將鳥籠放在污染嚴重的區域,或者讓它們長時間暴露在有毒物質和氣體的環境中,這些環境因素也會增加鳥類患上癌癥的風險。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為什么養鳥容易得癌癥?
目前既沒有科學研究、也沒有調查統計支持養鳥容易得癌癥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可以通過已知的肺癌致病因素,結合養鳥者多數為中老年人這一特點,進行分析和排除:
吸煙:提籠架鳥,養鳥者屬于偏愛吸煙的群體。 如果不幸真的確診肺癌,就容易聯想到養鳥。
空氣污染:廚房煙氣污染是經常被忽視的肺癌發病因素,養鳥者接觸廚房的機會可能偏高。
職業致癌因素:養鳥雖是愛好,但也可以視為一種職業。養鳥者長期與鳥接觸,鳥的糞便、羽毛中含有許多細菌,確實有可能增加肺癌發病風險。但是,具體什么品種的鳥攜帶什么細菌,這些細菌是否與癌癥有關聯,這種關聯是直接還是間接,目前都沒有相關研究和數據。
慢性肺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肺部疾病確實可誘發肺癌,也確實有人對鳥的糞便、羽毛過敏,從而誘發呼吸道或肺部疾病。但是,從常識出發,既然養鳥,過敏的可能性極小,也就不存在這種情況。
綜上,養鳥并不會導致癌癥,反而是一種閑情逸致的運動、養心好方法。只不過,日常要做好鳥糞便、羽毛的清理工作和手部的衛生工作。如果養在室內,要經常開窗痛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對于一些來源不明、可能攜帶未知細菌、病毒的鳥類,盡量不養。
另外,不管養不養鳥,都應該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合理飲食,盡量戒煙限酒。
家里養鳥會不會得癌癥
家里養鳥會不會得癌癥
家里養鳥會不會得癌癥,癌癥是一種令人談之色變的疾病,每年都會導致近千萬人死亡,那么家里養鳥會不會得癌癥,下面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來看看吧,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
鳥兒不會得癌癥,但會得其他的疾病。
感冒
感冒就是我們俗稱上的“呼吸道感染”,但出現該病狀時,我們要去區分哪一類的感冒是病毒感染或是微生物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如果說細菌感染的話,可以口服一些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或者微生物感染,一定要帶到醫院進行甄別之后對癥下藥。
發燒
還有一個就是發燒,要注意的是,發燒一般都是繼發的,比如說像感冒或者病毒感染都會引起發燒,或者是溫度的失衡,也會引起鳥發燒。雖然也是常見的癥狀,但還是送到醫院進行退燒。
腹瀉可能是寄生蟲的問題,或者是細菌感染導致的腸炎,而導致消化不良。要注意的是,腹瀉病鳥也可以傳染給健康鳥飼養人員患腹瀉有時也可以傳染給鳥!
嗉囊的感染
可能是進食過多或一些病毒感染引起,如飼料霉壞變質或受鳥糞污染、飲水污染、蔬菜水果不新鮮等。其中飲水污染最為常見。所以不喂食變質飼料、蔬菜和水果,每日換水,更換飲水時將飲水器徹底清洗,每周對飲水器和食缸消毒一次。
1、什么是癌癥
癌癥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它是細胞增殖異常,侵犯身體其它部位,控制細胞和增殖機制異常所致疾病。人們已經知道超過100種癌癥。
世界癌癥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了2018年全球癌癥報告,其中提供了185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數據,如癌癥發病率、死亡率等。但是,癌癥發病率因國家而異,發達國家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
2、可怕的癌癥發病率
在75歲之前,澳大利亞人口中累積的癌癥發病率高達41.9%,新西蘭39.7%,美國33.3%,歐洲發達國家超過30%。在亞洲,韓國的癌癥發病率最高,占29.8%,日本24.6%,中國20.6%。在幾乎所有國家,男性癌癥發病率都高于女性。
但這一癌癥患病率只是表面現象,與各國的檢測水平有關,發達國家的檢測水平較高,而且有更多的癌癥患者被確診。
3、超高的癌癥死亡率
在癌癥死亡率(死亡率/發病率)方面,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要低,澳大利亞只有20%,新西蘭22%,美國26%,日本34%,中國65%,亞非窮國90%左右。
在發達國家,癌癥發病率高,死亡率低。主要原因是高水平的醫療。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他們被診斷出癌癥的時候,大多數是早期或者中期,比較容易治療。歸根結底還是和醫學水平和測試能力有關。
如今癌癥問題非常嚴重,網上關于癌癥的錯誤信息依然層出不窮,這無疑會對一些癌癥患者造成誤導和傷害。
動物被癌癥所困擾
1、關于“動物不得癌癥”的謠言
在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文章,比如“鯊魚不得癌癥”,“大象不得癌癥”,“動物不得癌癥”,這些文章打著科普的旗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益集團請水軍寫的行銷文章,另一類是低質量的自媒體寫的水文學。前者危害極大,要小心甄別,后者則是當笑話看的權利。
2、動物也會得癌癥
現在,許多研究已經證實癌癥并非人類所獨有,而且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和植物都有可能患上癌癥。下面來看一些例子。
(1)鯊魚會得癌癥
在上世紀中期,國外傳言說鯊魚不會致癌,這導致了大量鯊魚死亡。它們的軟骨被做成了抗癌藥,高價賣給癌癥病人,無利可圖,危害極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一謠言在本世紀逐漸被推翻。
2004年,來自夏威夷大學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一份低等動物癌癥目錄,該目錄記錄了軟骨魚中的42種腫瘤,包括至少12種惡性腫瘤和橫跨全身的腫瘤,甚至軟骨中也有。201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一條大白鯊的下顎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腫瘤,他們還在一只短尾真鯊的頭部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腫瘤。截至2013年,科學家已經在23只鯊魚身上發現了腫瘤。
雖然這些腫瘤不一定是癌癥,但已發現它們可能會患上癌癥,而鯊魚無法得癌癥的說法也沒有突破。
(2)大象會得癌癥
在2015年,研究人員分析了644頭大象的尸檢報告,發現3%的大象患有癌癥,但是大象體內的潛在癌細胞比人類多100倍,因為大象體內有抑癌基因,癌癥發病率比人類低得多。正常人體只有一個(兩個等位基因)P53抑制基因,而非洲象體有20個P53拷貝(40個),亞洲象有15-20個P53拷貝(30-40個),遠超人類。
另外,海洋中長壽的哺乳動物須鯨擁有相似的抗癌機制,它們擁有巨大的體型和壽命,但是它們的癌癥發病率低。但是,隨著海洋污染的加劇,鯨魚患癌的幾率越來越高,對擱淺白鯨的研究發現18%的人患有腫瘤。裸鼴鼠也有多種抗癌機制,是一種癌癥發生率最低的哺乳動物。
但是癌癥患病率低并不等于沒有癌癥,不要被文字游戲所迷惑。
對動物癌癥的研究
1、得癌癥與動物是否長壽無關
很多人認為,體型大、壽命長的動物更容易得癌癥,因此,很多人用壽命長來說,人類患癌癥的原因就是人類比較長壽,但事實并非如此。
傳染病學家RichardPeto教授提出了著名PetosParadox(PetosParadox)理論,推翻了大塊頭和長壽的動物更容易得癌癥的觀點。那些大塊頭和長壽的動物有一套抑制癌癥發生的方法。假如人可以破解秘密,它將大大有助于戰勝癌癥。
2、對生物得癌癥的研究
病理考古學家發現,在2.4億年前古生物羅氏祖龜的腳骨化石中,有一種與人類骨肉瘤相似的異常增殖組織。羅氏祖龜是龜類的祖先,但是龜殼還沒有進化出來,看上去像蜥蜴。
(1)恐龍也可能患癌癥
在2003年對10000多個恐龍化石的研究發現,3%的鴨嘴龍化石樣本有致癌的跡象。不久之前,在加拿大出土的七千七百萬年前的尖角龍化石中,發現了類似于骨肉瘤的惡性腫瘤。
(2)寵物有非常大的概率得癌癥
人們喜愛的寵物貓狗患癌癥的風險與人類相當。據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說,每年有2700萬只狗被診斷患上癌癥。超過10歲的犬只有50%死于癌癥。金毛犬的癌癥發生率最高,這使得該品種的平均壽命下降到10.5歲。貓咪得癌癥的幾率和狗一樣高。
根據2010年新聞報道,2009年,美國女鸚鵡安妮·羅里被診斷出患有鱗狀上皮細胞癌,并且只能存活兩個月。她毅然花了五萬英鎊做化療,鸚鵡在化療后又活了一年多。
(3)沒有脊椎的動物也會得癌癥
據美茵茨大學AugustDorn教授所說,切斷直翅胃神經后,中腸假瘤就會生長。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絳蟲、渦蟲、水魚有癌變的跡象,甚至有可能危害人類。
據201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一名41歲的男子患有艾滋,他的身體內有一種寄生蟲,這種寄生蟲發生癌變,把癌細胞傳染給他,導致癌癥。人類寄生蟲得了癌癥,結果傷害了寄主,真是不可思議。
結語:
動物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與人類一樣生存在地球上,動物也同樣被各種疾病所困擾,在認識自然界的過程中,我們要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生物,就如人會得病,那么,同樣作為生命體的動物,也會得病的啊,這個在人類中廣泛傳播的癌癥,在動物體內的發現就是最好的佐證。
鳥類會讓我們生病嗎?
康奈爾大學鳥類病毒學名譽教授卡雷爾·沙特(Karel Schat)表示, 鳥類通常“對人類構成的威脅非常有限”,至少不是直接的威脅。如果只是想欣賞你家后院或當地公園里遠處的鳥類,你完全不必擔心感染風險。
但是,如果你直接和鳥類互動,或者接觸到它的排泄物,如糞便或唾液(包括喂食器),卡雷爾教授建議你應當遵守常規衛生準則,包括避免觸摸你的臉以及盡快洗手。
這是因為 鳥類往往會攜帶一些能夠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細菌或真菌,比如沙門氏菌或西尼羅河病毒。他還建議,如果你看到一只鳥兒的尸體,你應當遠離它,不要碰它(你可以考慮向你所在的州或當地的野生動物管理局報告,工作人員會來清理尸體,他們也許正在追蹤成堆死亡的動物)。
野生鳥類會將疾病傳給家畜,反之亦然。這對人類健康造成間接的威脅。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 禽流感。例如,最近在菲律賓一個鵪鶉養殖場爆發的禽流感最終導致17000只鵪鶉被撲殺,以阻止疫情蔓延。
人類如何感染上禽流感:家禽糞便中攜帶有禽流感病毒株,人類在與家禽接觸的過程中,因為接觸后沒有及時洗手,粘有禽流感病毒的手接觸自身的眼、鼻、口腔等部位,造成病毒順上呼吸道感染致肺部,病毒會引起人類發熱、咳嗽、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等癥狀。
禽流感病毒株在禽類的腸道中繁殖,而后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鳥類可能會啄食自己的糞便,進而感染病毒。在封閉的環境中,如工業農場或鳥群聚集的地方,空氣中的糞便顆粒很容易進入鳥類的眼睛或呼吸道,這也會造成鳥類感染病毒。這就是禽流感在鳥類當中傳播的方式。
沙特教授表示,很少有禽流感菌株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目前在美國沒有一種病毒株是活躍的。“幸運的是,這些禽流感病毒株在人群間的傳播能力相當有限”沙特說。“但這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病毒存在于雞、鴨、也許還有一些野生鳥類中,因而它始終會影響到人類。”
然而,自2004年以來,致命的禽流感H5N1毒株在亞洲時有發生。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該毒株已有約861例感染記錄,并導致其中455人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中東和東亞地區(美國沒有病例)。
世衛組織認為,這些零星的'病例主要發生在那些與受感染的活禽或死禽有密切接觸的人身上,感染通常是在帶回家屠宰前,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是很不尋常的。不過,衛生仍在密切監測H5N1病毒的爆發和突變。
一般而言, 正是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動物的接觸,讓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包括冠狀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發生變異,轉變成新的毒株。
然而,這些跨物種接觸大多發生在各種動物聚集的環境中,如活禽市場。棲息地的喪失也可能增加野生動物、家畜和人類之間的接觸。
沙特表示,即使存在大量與其他物種相互接觸和變異的機會, 禽流感病毒也很少會變異成對人類構成重大風險的病毒。 盡管如此,考慮到高致病性流感已爆發過數次,這樣的風險總是存在的。不過當鳥類與其他物種隔離的時候,上述風險會降低。
鳥類當然還攜帶著其他病原體,并且會在鳥群間傳播(這就是為什么你應當保持喂食器清潔)。例如,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是一種在家雞中常見病毒,但也曾在200多種鳥類中發現。
這種病毒會引起類流感癥狀,并導致鳥類眼睛嚴重感染。雖然新城疫主要出現在家禽中,但就在2018年,這種病毒導致了多倫多地區的鸕鶿數量衰減。雖然新城疫對鳥類來說是一個麻煩,但它并不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
鳥類也攜帶冠狀病毒,但并非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沙特表示,導致禽類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冠狀病毒是長期困擾家禽業的頑疾,因此許多家雞都接種了相關疫苗。
除了流感,鳥類病毒對人類構成的最大威脅是來自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該病毒自1999年以來便扎根于美國境內[3]。沙特認為,很可能是一只受感染的蚊子在中東飛往美國的航班上幸存下來,進而把這種疾病帶到了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只蚊子肯定會被某只鳥捕食,使得病毒以這只鳥為載體感染更多的蚊子。
當病毒從“零號蚊子”轉移到某一只鳥類,進而傳染到吃蚊子的其他鳥類,它最終傳播給人類只是時間問題。1999年,紐約-新澤西地區有數百只鳥和7人死于這種病毒。直至今日,這種病毒仍在肆虐人間。根據疾控中心的數據,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有51人死于西尼羅河病毒。
因此,盡管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并不會與鳥糞密切接觸,但在世界許多地方, 蚊子是鳥類和人類疾病傳播的中間宿主。因而到了夏天,蚊子會給人類生活造成持續威脅。
總之,人類能吸取的教訓是: 不管你是同野生鳥類接觸,還是在遠處欣賞它們,只要你在這段時間內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被一只鳥感染是概率很低的事情。換句話說,勤洗手,做好自身防護。另外, 除非你是研究相關課題的科學家或受過相應訓練的工作人員,否則別碰鳥糞或任何死鳥。
為什么說家里不能養鳥
家里不能養鳥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鳥類需要大量的活動空間。它們需要在自然環境下飛來飛去,在樹林中尋找食物和休息。而在人工環境下,鳥兒的活動空間被嚴重,無法體驗到它們自然的行為和需求,而長期處于狹小的籠子中對它們的身心健康都不利。
其次,鳥類對環境的噪音和氣味非常敏感。在家里養鳥容易受到外部噪音的干擾,如汽車喇叭聲、電視機聲等影響它們的睡眠和不安定情緒;同時,鳥的糞便和零食殘留也會引起家里異味,不利于家庭衛生和環境保潔。
第三,室內養鳥容易受到蟲害和疾病的影響。鳥類身上可能會攜帶寄生蟲和病原體,在室內養鳥容易傳染給人類和其他寵物,構成一定的健康威脅。
第四,養鳥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養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了解不同鳥類的習性和飼養需求,并能進行細致的飼養和管理。如果養鳥不專業,容易造成鳥類身體不健康、行為異常等問題。
綜上所述,家里不應該養鳥。如果真心喜歡鳥類,可以通過野外觀察等方式,更好地了解鳥兒的習性和生態環境,愛護和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