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鼠蛇的體型并不大,它的身體前半段都呈現灰棕色,而后半段則多呈現棕黑色,身上遍布網狀紋路,腹部泛白,和樹枝的顏色極為相近,因此在野外一定要多加注意,尤其是在云南的大部分地區,灰鼠蛇出現的更加頻繁,據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當地就發現了230萬條的灰鼠蛇。
灰鼠蛇是一種無毒蛇,并且它性格也非常溫和,基本上很少主動攻擊人,并且它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習性,那就是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像壁虎一樣斷尾逃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這是什么蛇?有毒嗎?
灰鼠蛇幼體,無毒放了吧,游蛇科鼠蛇屬的大型游蛇,溫順,吃鼠,對農業有益,寄生蟲多。百度可查望采納。
求助 告訴我這種蛇的名字《必須有學名》以及類似的蛇種有哪些
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屬于蛇目眼鏡蛇科環蛇屬的一種。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強烈,是毒蛇中毒性最強的一種。
與這個較為相似的蛇類有:黑白王蛇. 白環蛇 . 金環蛇 .原矛頭腹蛇 .海南閃鱗蛇 .灰鼠蛇
蛇有幾種種類?
世界十大毒蛇: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1.5公尺。棲息于樹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行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50公分。棲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于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于樹林、草原, 以兩棲類為食,胎生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海洋,食物以魚類為主,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胎生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內陸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為食,卵生。
這是中國的十大毒蛇排名
白唇竹葉青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背鱗起棱,21-21-15行;腹鱗147-167;尾下鱗雄55-73,雌41-66。體全長雄性可達541-673毫米,雌性可達745-872毫米。
白唇竹葉青主要棲息于山地林區,日夜均有活動。捕食蜥蜴、蛙和鼠類。卵胎生,每產6-14條。
本種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以及華南地區。
灰藍扁尾海蛇
白眉蝮
毒性毒性很強可以使血液凝固
尖吻蝮
也叫:五步蛇
它為脊椎動物門眼鏡蛇科。蛇體細小,盤成圓形,頭在,尾含口內,狀如古代銅錢大小,故又名“金錢白花蛇”。蛇頭略粗于體,長方圓形,黑褐色。背部有一條隆起的脊棱,周身由黑褐色和白色細密片組成的橫環紋帶,黑褐色的節帶較寬,節帶四十五至六十節,腹部灰白色或黃白色,黑褐色的節帶,顏色淺淡,氣微腥。主要產地在湖北浠水縣蔡河、關口、望城等區。
藥用幼蛇干燥軀體,性味甘溫,入肺經。功能祛風濕,鎮驚、攻毒。主治風濕關節酸痛、四肢還遂、口眼鼻斜、疥瘡、梅毒、惡瘤、破傷風等癥。
它以身長五市寸以內的為一等口,頭部有毒腺,含有強烈的神經性毒,并含有溶血成分及血球凝集成分,但不含出血性毒。被它咬傷后,如不積極治療,在一、二天內,常麻痹死亡。因藥用部分是幼蛇,不能大量自然繁殖,需要很好保護成蛇資源。
分布于廣東、廣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區)。
喜歡活動濕熱地帶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邊,溪流邊或山坡巖洞內和住宅附近,為夜行性蛇類,黃昏后出洞捕食其他蛇類,偶爾也吃蛇卵、魚、蛙、鼠類等。白天多不活動,常盤蜷著身體把頭藏在身下。它怕見光線,不主動攻擊人畜,性情亦溫馴,故少見有此種蛇傷病例。但幼蛇較兇猛、活躍。卵生,每次產8~12枚,多產于落葉堆或洞穴內,雌蛇有護卵的習性。
身體較粗大,一般長1~1.6公尺。頭橢圓形,略大于頭部,頭背黑色,有八字形紋斜過頭側。頭尾部有黑黃相間的寬環紋纏繞周身,黑環與黃環幾乎等寬。背脊有頭著隆起,背正中一行鱗片擴大呈六角形。尾較短,末端鈍圓。
它具有神經毒bungarotoxin及心臟毒,所以毒性強。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多棲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于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可是這種在蛇的王國中所向無敵的、世界最大的前溝牙類毒蛇,一直被人類視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蛇,卻難敵自然之最大、而又最貪婪的敵人——人類。長期以來眼鏡王蛇被人類捕捉殺戮,被人類作為餐桌上的美味、工藝品(蛇皮)以及藥物(蛇膽和毒液)。凡在野外被人類發現者,均遭捕殺,鮮有幸免。據統計1991和1992年僅廣西邊境,眼鏡王蛇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6和18噸。目前,其種群數量已急劇下降,野外猶難得一見,處于瀕危狀況。 現在國內的部分動物園及養蛇場雖有飼養,但其飼養的眼鏡王蛇皆為野外捕捉;且由于多種原因,至今尚沒有在飼養下正常產卵孵化的報道;所飼養的蛇,往往在一、二年內死去,因此,通過繁殖以增加種群數量的目的一時尚難以達到。在這種情況下,保護眼鏡王蛇的自然生態環境,遏止或杜絕對野生眼鏡王蛇的捕殺,是眼鏡王蛇唯一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眼鏡王蛇卻仍未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即不受國家法律的保護,長此以往,眼鏡王蛇在我國將有絕滅之虞。
身體背面為黑白兩色相間的斑紋,黑色斑紋較白色紋寬。頭部為橢圓形,與一般毒蛇三角形的頭部大不相同。重要特征之一是其背上最一列鱗片較附近的鱗片為大,且呈六角形。
分布于低海拔的山區和平地,常在矮樹林、竹林、草原、農田、菜園、溪流及住家附近等環環境活動,尤其喜好靠近水邊的環境。大都在地面活動,不太會爬樹。
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于腹下,到晚上較為活躍。
行動緩慢,性情在毒蛇之中尚算溫和,遇到攻擊時常縮作一圈。除非受傷或遭到極為嚴重的威脅與干擾,否則很少主動攻擊人。
毒性劇烈; 屬于神經毒,致死率甚高,被咬后中毒者臉唇及舌頭出現嚴重水腫,嚴重時造成呼吸衰竭。雄蛇頭比雌蛇大,尾比雌蛇長。用手指從雄蛇泄殖孔稍后處向前擠壓會出現一對交接器,雌蛇則無。
原矛頭蝮
原矛頭蝮是蝮蛇的一種,絕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體型
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圓斑蝰
也叫:百步蛇
頭部成三角形,嘴間向上翹,頭頂成暗綠色,頭側,背部由頭部至尾有黃褐色黑邊之菱形斑,黑邊在體兩側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對稱而成沙漏狀,是臺灣體型最大毒蛇。臺灣最危險的蛇類,致死率占第一位。
其毒液屬于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時內死亡。
中毒癥狀:
臨床上可見明顯血小板減少,患出極為疼痛,局部迅速瘀血、腫脹、起水泡與血泡,對循環系統有嚴重影響。
舟山眼鏡蛇
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后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被蛇咬了怎么處理
黑曼巴蛇(詳情介紹)
被蛇咬相信對誰來說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我們通常擔心的就是咬人的蛇到底有沒有毒,而且這也關系到了我們處理傷口的方法。如果只是普通的蛇,那么基本上我們就可以放心了,簡單的做一下消毒處理即可。但是如果是一條毒蛇,那么首先一定不要太過驚慌,以免加快血液流動速度。
如果被蛇咬,我們首先要判斷該蛇有沒有毒,通常觀察傷口上若在兩排牙痕的頂端有兩個特別粗而深的牙痕,說明是毒蛇所咬;若僅是成排的細齒狀“八”字形牙痕,并在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癥狀,則為無毒蛇咬傷。無毒蛇咬后無須特殊處理,只需對傷口清洗、止血,用紅汞和碘酊藥物外搽后包扎傷口,若有條件再去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被毒蛇咬傷的主要癥狀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血性蛇毒:傷口灼痛、局部腫脹并擴散,傷口周圍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漿狀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者皮下組織壞死,發燒、惡心、嘔吐、七竅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壓降低,瞳孔縮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時內可能導致傷者死亡;另一種是神經性蛇毒: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惡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傷者可能在8-72小時內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后10-20分鐘后,其癥狀才會逐漸呈現,因此被毒蛇咬傷后,爭取時間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靠近心臟上端5-10公分處作環形結扎,緩解毒素擴散。但為防止肢體壞死,每隔10分鐘左右,放松1-2分鐘。同時設法除去傷口內的毒液,最好用雙氧水或0.05%高錳酸鉀沖洗傷口,破壞毒汁,亦可用冷開水、鹽水或清潔生水代替。
然后以牙痕為中心,用消過毒的小刀將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用力擠壓,拔火罐,或在傷口上覆蓋4-5層紗布,用嘴隔紗布用力吸吮,吸后立即吐出并用清水漱口,但有齲齒,口腔粘膜或嘴唇破損者,禁用此法,以免中毒。
做好緊急處理之后應當盡快將被咬著送至醫院注射血清,當然要注意的是我們要記住蛇的基本外貌及特征,好讓醫生判斷是被何種蛇所咬。到達醫療單位后沖洗傷口;拔出殘留的毒蛇牙;傷口較深者切開真皮層少許,或在腫脹處以三棱針平刺皮膚層,接著用撥罐法或吸乳器抽吸,促使部分毒液排出;胰蛋自酶有直接解蛇毒作用,可取2000-6000U加于0.05%普魯卡因或注射用水10-20ml,封閉傷口外周或近側,需要時隔12-24小時可重復。
其實被蛇咬后,都應當做一些簡單的應急措施,然后迅速到醫院進行檢查,讓專業人員來判斷該蛇該地是否有毒,如果有毒也能盡早處理,以免危害到自己的生命,當然沒毒的話最好,在醫院也能做一下簡單的消毒措施,以免傷口感染,引起破傷風。
倉鼠能聽懂主人叫它,但是必須要經過主人的訓練,時間長了能夠出現一些特定的條件反射。當你每次把好吃的東西給它吃時,與此同時叫它的名字,如此反復的行為慢慢就會有條件反應。
倉鼠不可以吃生肉,要用開水煮熟才可以吃,而且不宜過多喂食肉類。過量食用肉類會對倉鼠的的眼睛有危害。倉鼠雖然是雜食性的動物,但仍有東西是不能吃的,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能吃;桃、蘋果等內核不能吃。
兔子眼睛能看到主人,因為兔子的眼睛長在臉的兩側,所以它的視野特別大,視野可達到360度,能夠看到身后的事物,因此兔子是能夠看到主人的。
小倉鼠腿斷了一般情況下不會死,因為倉鼠的自愈能力很強。一般是不需要主人進行包扎固定的,也不需要上藥,更不需要帶它去寵物醫院。但是倉鼠長時間未能恢復或有任何不適時,則需要及時地送到醫院進行檢查處理。
倉鼠的身上可能會攜帶李氏菌病,而且作為嚙齒類動物,它們的身上可能會攜帶鼠疫桿菌,這對于人類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建議大家不要飼養來路不明的倉鼠,而且一定要與人類做到隔離,減少密切接觸。
荷蘭豬咬人。如果不小心被荷蘭豬咬,那么我們就需要及時地清理傷口,然后使用酒精或者碘伏進行消毒,嚴重的話最好是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一下。
倉鼠是嚙齒類動物,嚙齒類動物是不攜帶狂犬病病毒的,但是它們攜帶其他的細菌和病毒。所以如果被倉鼠咬了,應該先將血擠出,用肥皂水和流水交替沖15分鐘,然后用碘伏進行消毒,為了避免感染破傷風和出血熱,可以去打出血熱疫苗,預防出血熱的疾病。
倉鼠可以經常摸。在飼養倉鼠的時候,是可以撫摸倉鼠的腹部和背部的,這兩個位置撫摸起來倉鼠都會很舒服的,并且對提升倉鼠與人類的感情,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對于倉鼠的日常健康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倉鼠主人平時可以經常撫摸倉鼠。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