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貴的肩膀高度和它們基因、日常營養等有很大的關系。一般成年的巨貴的標準肩膀高度大概在50cm-60cm左右,為了它們更好的生長發育,在幼年時期,主人可以給它們補充充足而適量的營養阻止,如幼犬奶糕、羊奶粉、水煮雞胸肉、水煮蛋黃、水煮鵪鶉、水煮牛肉等等都可以適當飼喂。
巨貴歐文是大型泰迪犬,在家里養上一只寵物狗,平日里您也會有了更多的事情。不僅要伺候好它的吃喝,還要給它洗澡穿衣,每天要陪伴著這些狗狗散步,不然狗狗悶在屋子里可是洋相百出,性格不好的狗狗可能就會借著家里的東西撒氣,整個室內都會弄得一團糟。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都說身高1米91,庫威利歐誰水分最大?合影給你答案
小球時代也是控衛盛世,這個時代控衛很容易打出來,有一手犀利的組織,有一手無解的遠投,或者身手較為全面,都有機會成為巨星。這個年代節奏更快,防守更松,自然有利于控衛的發展。在當今聯盟,就有許多人氣頗高的超級控衛,其中庫里、威少、利拉德和歐文就名氣響亮,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參選時官方身高都是1米91,那誰的水分最大呢?合影給你答案。
利拉德的身高注水,就和杜蘭特的虛假身高一樣,球迷們心照不宣。當年參加選秀時,利拉德的身高是1米91,不過在聯盟摸爬滾打多年,對位了許多優秀控衛,會發現利拉德對上誰尺寸都不占優。即使和保羅站在一起,身高都差距不大。關于利拉德合影暴露身高的照片可太多了,上圖是庫里和利拉德賽后寒暄,兩人站在一起勾肩搭背,身高差距太明顯了。
公開處刑的不僅僅是庫里,還有威少。在一眾超級控衛中,威少的身高是最真實的,他是凈高1米91的代表人物??纯赐俸屠碌暮嫌埃瑑扇送瑯邮遣钪雮€頭。其實兩人在賽場上對位的時候,威少無論是突破還是背打利拉德都很輕松,就是因為身高、體重和力量差距太大。威少完全就是大一號的存在,可以輕松碾壓利拉德。
歐文的官方身高也是1米91,不過對上庫里和威少的時候,歐文在身材上也是很明顯處于劣勢的??纯瓷蠄D歐文和威少一起訓練的樣子,威少的身高稍微高一點,不過差距并不大,最終在3cm左右。NBA官方統計身高,一般用英寸這個單位,每個英寸之間的差距是2.5cm,那上下浮動就比較大了。所以經??吹接⒋缟砀咭粯?,但實際觀感差距很大的存在。
再來看看這張圖,這是東部兩個全明星控衛一起訓練時的合影。歐文和特雷楊都是實力強大的控球后衛,特雷楊的身高是1米85,這張照片中歐文看得出來比特雷楊高那么一點點,但是差距也并不明顯,就像后來體測重量一樣,歐文的真實身高其實只有1米88,也符合這些合影里的情況。
當年聯盟有著東歐文西庫里的叫法,就是因為他們的打法太吸粉了。如今兩人都成為了非常強大的優秀控衛,表現也是一如既往的出色。看看他們當時的合影,庫里的身高也是多出了3cm左右。不過有趣的是,兩人的肩膀高度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對位時不會有多少影響。整體來看,庫里和威少的真實身高就是1米91,并沒有水分。而歐文的身高只有1米88,利拉德就更離譜了,身高只有1米85。
1.誰發現了恐龍?2??铸埫值挠蓙怼W畲蟮目铸埵悄姆N?人類所知的恐龍最大的筑巢地是哪里?
1.誰發現了恐龍?答:曼特爾
〔參考資料〕
在英國南部的蘇塞克斯郡有一個叫做劉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這里曾經住著一位名叫曼特爾的鄉村醫生。這位曼特爾先生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心,特別喜愛收集和研究化石。行醫治病之余,他常常帶著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尋找和采集化石,足跡踏遍了周圍有巖層出露的溝溝坎坎。久而久之,曼特爾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爾先生還是照常出門去給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著丈夫回來,心理總是惦記著他會不會著涼。后來,曼特爾夫人實在坐不住了,就帶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門向著他出診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條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兩旁新開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層層的巖石。她習慣性地邊走邊觀察兩邊新裸露出來的巖層,忽然,一些亮晶晶的東西引起了她的注意?!斑@是什麼東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語,一面走上前去仔細觀看。哇!原來是一些樣子奇特的動物牙齒化石。這些化石牙齒太大了,曼特爾夫人從來沒有見到過這么大的牙齒。發現的興奮使得曼特爾夫人忘記了給丈夫送衣服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化石從巖層中取出來帶回了家里。
晚些時候,曼特爾先生回到了家中。當夫人將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驚訝極了。他見過許許多多遠古動物的化石牙齒,可是沒有一種能夠與這麼大、這麼奇特的牙齒相似。
在隨后不久,曼特爾先生又在發現化石的地點附近找到了許多這樣的牙齒化石以及相關的骨骼化石。為了弄清這些化石到底屬於什么麼物,曼特爾先生把這些化石帶給了法國博物學家居維葉,請這位當時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學者給予鑒定。
說實在的,居維葉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類化石,而他讀過的所有的由前輩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和論文中也從來沒有提到過這種化石。不過,居維葉還是根據他掌握的相當豐富的動物學知識做了一個判斷,他認為牙齒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馬的,它們的年代都不會太古老。 曼特爾先生對居維葉的鑒定非常懷疑,他認為居維葉的結論太草率了。他決定繼續考證。從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館去對比標本、查閱資料。
兩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結識了一位在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工作的博物學家,此人當時正在研究一種生活在中美洲的現代蜥蜴——鬣蜥。於是,曼特爾先生就帶著那些化石來到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與博物學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齒相對比,結果發現兩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爾先生就此得出結論,認為這些化石屬於一種與鬣蜥同類、但是已經絕滅了的古代爬行動物,并把它命名為“鬣蜥的牙齒”。
后來,隨著發現的化石材料越來越多,人類對這些遠古動物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知道所謂的“鬣蜥的牙齒”這種動物實際上是種類繁多的恐龍家族的一員;它確實與鬣蜥一樣屬於爬行動物,但是它與真正的鬣蜥的親緣關系比起與其它種的恐龍的關系還要遠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則,這種最早被科學地記錄下來的恐龍的種名的拉丁文字并沒有變,依然是“鬣蜥的牙齒”的意思。不過,它的中文名稱則被譯成為禽龍。
因此請記住:禽龍是科學史上最早記載的恐龍。同時,別忘了曼特爾這個名字以及他那位熱愛大自然的妻子。
曼特爾夫人發現恐龍的故事確實很浪漫,曼特爾先生又能夠以一種嚴謹求實的態度來探索恐龍的歸屬問題,確實是邁出了人類科學地研究恐龍、認識恐龍的第一步。
但是在歷史上,人類早就發現過恐龍的化石,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不能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的晉朝時代,四川省五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英國里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最近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事實:1677年,一個叫普洛特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采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很好的插圖,并指出這個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后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早出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應該是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http://ms3.stps.tpc.e.tw/~91contest/advanced/60814/b/b.htm
2??铸埫值挠蓙?。
創立“恐龍”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04-1892)。他是一位杰出的古生物學家,有關中生代爬行動物方面的知識達到了相當淵博的程度,在當時無人能與其匹敵。
1841年歐文對英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相當特別。這些動物不僅體形巨大,而且肢體和腳爪有些像大象一樣的厚皮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腿呈呈柱狀,由軀干兩側直接向下方伸出。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情形不同。其它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先向軀干兩側延伸一段距離后,再向下,運行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禽龍等動物的柱狀肢體因位于軀干之下,便支撐軀體離開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陸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躍。因此,歐文感到很有必要給這類新識別出的古生物類型取一個名字,以便與其它類似動物相區別。他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于是“恐怖的蜥蜴”一詞便隨之誕生了,我國科學家則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http://www.uua.cn/Dinosaur/index_8_4_2.html
3,最大的恐龍是哪種?
答:震龍!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身材最大的恐龍是震龍,它的身長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達到18米??!體重達到130噸?。?!也就是說,2到3條震龍頭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從足球場的這個大門排到另一個大門。而如此沉重的龐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話,它那碩大的巨腳每一次踩到地面都會使大地發生顫抖,就像地震一樣。這就是“震龍”一名的含義。
震龍生活的時代是大約1億6千2百萬年到1億3千6百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動物分類學上,它屬于蜥臀目、蜥腳亞目、梁龍科。除了震龍之外,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身體巨大的蜥腳亞目(一般稱為蜥腳類)恐龍還包括梁龍科的梁龍(身長26米)、雷龍(身長21米,體重25噸)、超龍(身長42米,肩部高5.19米,臀部高4.58米)、馬門溪龍(身長22米)以及腕龍科的腕龍(身長25米,體重30~50噸)等等。
這些巨大的恐龍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軀和長長的脖子使得它們可以吃到高樹上的葉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別大的食量,但是這些恐龍卻全都長了一個相對來說很小的腦袋和不大的嘴,怎么來滿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們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學家推測,馬門溪龍一天要用23個小時的時間來進食!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最大食肉恐龍:棘背龍>霸王龍
4,人類所知的恐龍最大的筑巢地是哪里?
答:歐洲比利牛斯山脈南部的西班牙境內
人類所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筑巢地,不久以前,古生物學家在位于歐洲比利牛斯山脈南部的西班牙境內,于距今大約6千5百萬年至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海濱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碎片和恐龍蛋化石。由于化石太豐富了,以至于沒有人能夠預測到底有多少。馬德里自治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約瑟-桑茲教授考察了這一地區一塊面積達9平方公里的古海岸的化石,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恐龍筑巢地。這樣大規模的恐龍筑巢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知道的最大的。
桑茲教授對埋藏在砂巖中的那些未經觸動的骨骼化石碎片和蛋化石進行抽樣調查后發現,在一塊將近1萬立方米的砂巖中竟然埋藏有30萬個恐龍蛋。
在實驗室里對這些恐龍蛋進行的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蛋殼中那些為胚胎提供氧氣的微細的氣孔與鳥類的不一樣,這肯定了其恐龍蛋的身份。
在野外,桑茲還發現了一些微的很可能是幼年恐龍的骨骼碎片。同時,還發現了24個保存非常完整的蛋巢化石,每個蛋巢里面有1至7枚直徑大約為20厘米的圓形蛋,它們不規則地排列在蛋巢之中。這種排列方式的蛋巢與過去發現的其它恐龍蛋巢完全不同,比如科學家曾經在蒙古發現的恐龍蛋巢起中的蛋呈規則的螺旋狀排列。
由于距離地表僅1米上下的恐龍蛋巢保存得都很良好,因此桑茲認為,來到這個群聚地的“新移民”肯定沒有踐踏以前來到這里主朝的恐龍留下的蛋巢,這才出現了這種顯得擁擠不堪的狀況——蛋巢在砂巖中彼此的相隔距離一般都不到1米。桑茲根據這些情況推測,當時恐龍肯定是特別喜歡這個地區,到了每年的繁殖季節都要來到這里產蛋以繁殖后代。
令桑茲感到遺憾的是,他還不能鑒定出在這個地區產蛋的恐龍的屬種,因為他僅僅發現了一些非常殘破的骨骼化石,還不足以提供能夠鑒定出恐龍屬種的充分證據。
不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筑巢地還是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其它的信息。例如,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可能喜歡在海邊筑巢的證據??铸埾矚g在海邊筑巢的習性很可能是因為海邊柔軟的泥沙能夠保護產下的蛋,防止其破碎。過去,科學家曾經從海洋沉積物中發現過幼年恐龍的骨骼,但是那很可能是被水沖進大海的恐龍個體形成的化石。而西班牙發現的這些海濱沉積物中保存的蛋巢化石是恐龍在海邊筑巢行為的第一個確定無誤的證據。http://www.bioon.com/popular/scihistory/200405/22680.html
最大的恐龍是什么龍
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一類生物,支配陸地生態系大約1億6千萬年之久??铸堊钤绯霈F在2億3千萬年前,消亡于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滅絕事件??铸堉辽儆幸恢掖姘l展至今,分類學家認為現代鳥類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
自從19世紀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發掘,復原的恐龍骨架化石始終是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铸堃咽鞘澜缥幕囊徊糠?,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铸埻菬衢T書籍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有關恐龍的科學研究的進展也頻繁見諸于各類媒體。
恐龍(dinosaur)這個術語有時也被用來指向其他史前爬行類,如盤龍目,翼龍目,魚龍目,滄龍科等,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定義
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正式把恐龍總目(Dinosauria)定義為蜥形綱(Sauropsida)的一個獨特部族,或者亞綱。它由希臘詞匯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和sauros(意為「蜥蜴」)組成??铸堃辉~最早是日文漢字『恐竜(きょうりゅう)』的翻譯,后為中國引用。歐文用這樣的命名來表示對于這類生物巨大形體和令人顫栗的巨牙的敬畏。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有探明的527個種,可能存在的種的總數為1844。有草食性,也有肉食性。有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Ammosaurus)和禽龍(Iguanodon)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
[編輯] 大小
盡管目前證據不全,但是作為整體,恐龍的形體很大。即使以恐龍的標準來看,蜥腳亞目也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亞目也要比它的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曾經在地球上行走過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數量級。巨型史前哺乳動物如巨犀和猛犸在巨型蜥腳亞目動物前不值一提,僅有少數現代的海洋生物接近或超過它們的體型:最為人熟知的是藍鯨,大約可以達到190000公斤和33.5米長。
然而,大部分的恐龍要比這小得多?,F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侏羅紀早晚期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根據古生物學家比爾·埃里克森(Bill Erickson)的研究,恐龍的體重中間值預計在500公斤到5噸之間。一項對于63種恐龍的研究得出的平均值大于850公斤,大約是一只灰熊的重量;而中間值將近2噸,約為一頭長頸鹿的體重。這些數據與現代哺乳動物形成強烈的對比,哺乳類的平均值僅為863克,相當于一只大一點的嚙齒動物。最小的恐龍也比現代2/3的哺乳類要大,恐龍中的絕大部分都大過98%的現存哺乳類。
[編輯] 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只有很小比例的動物最后會成為化石保存下來,況且絕大部分的化石都仍埋藏于地底。只有極少數的已被發現的樣本保留有完整的骨骼,而其中保存有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痕跡的則更為稀有。通過與相近的了解較多的物種比較骨骼的大小及形態來重建一副完整的骨架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而重塑肌肉和器官則更像是猜謎了。一句話就是,科學家可能永遠無法確定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從現有的狀況較好的骨架來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龍是腕龍(Brachiosaurus brancai),又稱長頸巨龍(Giraffatitan)。它的遺骸在1907年至1912年間發現于坦桑尼亞。從多具大小相近的個體中取出不同部位的骨骼最終拼湊出現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館的骨架模型,該模型高12米,長22.5米,預期活體的重量在30000到60000公斤之間。最長的恐龍是27米長的梁龍(Diplodocus),1907年發現于美國懷俄明州展示于匹茲堡的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
以上這些當然都是巨大的恐龍,但是對它們的所有的了解都是基于一丁點碎亂的化石而來。大部分的已被記錄的巨型草食性品種都是在1970年代后被發現的,包括沉重的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預測體重在80000到100000公斤之間;最長的是40米長的超龍(Supersaurus);最高的,18米的波塞東龍(Sauroposeidon),可以一直夠到6層樓的窗口。而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可能是它們中最長,僅稱“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全部了解都來自于1878年對于一片脊椎的神經弓化石的描述,該化石現已遺失。從當時對該化石的圖釋推斷,它有可能達到58米長和120000公斤重,在重量上僅次于罕為人知的巨體龍(Bruhathkayosaurus),后者的體重可能達到175000到220000公斤。其他的巨型食肉類有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馬普龍(Mapusaurus),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和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
不計現代鳥類(如吸蜜蜂鳥)的話,最小的恐龍體型相當于烏鴉或者雞。獸腳亞目的小盜龍(Microraptor)和小馳龍(Parvicursor)體長都在60厘米以下。
[編輯] 恐龍的演化
恐龍與它們的初龍類在三疊紀中到晚期分開演化,接近2億3000萬年前,大約是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后約2000萬年,該次滅絕事件消滅了接近95%的地球生物。 [1][2] 對於早期恐龍始盜龍的放射線定年法檢驗,證實始盜龍生存於中三疊紀。古生物學家認為始盜龍的外表類似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 [3] 如果屬實,則顯示最早的恐龍應該是種小型、二足掠食者。 [4] 在阿根廷的中三疊紀地層所發現的原始、類似恐龍的鳥頸類初龍,例如Marasuchus與Lagerpeton,也支持這個說法;已出土的化石證據顯示這群動物都為小型、二足掠食者。
原始恐龍的第一次適應演化發生於三疊紀;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并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占據者不同的生態位。在恐龍占優勢的侏羅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公尺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發生於白堊紀末期,接近6500萬年前,造成所有恐龍的滅絕,以及鳥類的崛起。但仍有其他雙弓動物在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
[編輯] 科學研究
[編輯] 科學分類
主條目:恐龍分類表
恐龍與現代鳥類、鱷魚都屬於初龍類。初龍類的頭顱骨擁有兩個窩孔,稱為顳顬孔,以提供顎部肌肉附著處。大部分爬行動物(真爬行動物),以及鳥類,都屬於雙弓動物;哺乳類與似哺乳爬行動物擁有一個顳顬孔,合稱單弓動物;烏龜與早期的副爬行動物,沒有顳顬孔,則屬於無弓動物。
恐龍與其他初龍類擁有許多生理構造上的特徵,例如:牙齒位於齒槽中,而非直接從顎部骨頭延伸。在初龍類中,恐龍的最顯著特徵是它們的步態??铸埖暮笾绷㈧渡眢w下方,而蜥蜴與鱷魚的四肢則是往兩側攤開。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
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包含:蛇頸龍目與翼龍目。它們普遍被認為是恐龍,但并不正確。蛇頸龍目是恐龍的遠親;而翼龍目則是在三疊紀時期與恐龍分開演化。
恐龍常被認為是總目,或是未定位的演化支。恐龍總目以下分為兩大目:蜥臀目和鳥臀目,以其骨盆結構來區分。蜥臀目意為「蜥蜴的臀部」,骨盆型態比較接近早期的恐龍,包括:二足、肉食性的獸腳亞目;長頸部、草食性的蜥腳形亞目。鳥臀目意為「鳥類的臀部」,大部分為四足草食性動物。某些蜥臀目大約在侏羅紀時期演變成為鳥類的祖先(雖然鳥臀目也擁有類似鳥類的骨盆結構,但是這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以下為恐龍各科的簡易列表。附有(†)標記者代表已滅絕的分類。
thumb|left|250px|蜥臀目骨盆構造
thumb|right|250px|鳥臀目骨盆構造
[編輯] 蜥臀目
似鴕龍,一種類似鴕鳥的獸腳亞目恐龍†艾雷拉龍下目 Herrerasaur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角鼻龍科 Ceratosauridae
阿貝力龍科 Abelisauridae
堅尾龍類 Tetanurae
†棘龍超科 Spinosauroidea
斑龍科 Megalosauridae
棘龍科 Spinosauridae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暴龍超科 Tyrannosauroidea
†似鳥龍下目 Ornithomimosauria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
†恐爪龍下目 Deinonychosauria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傷齒龍科Troodontidae
腕龍,一種巨型蜥腳下目恐龍†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里奧哈龍科 Riojasauridae
板龍科 Plateosauridae
大椎龍科 Massospondylidae
蜥腳下目 Sauropoda
近蜥龍科 Anchisauridae
黑丘龍科 Melanorosauridae
貝里肯龍科 Blikanasauridae
火山齒龍科 Vulcanodontidae
鯨龍科 Cetiosauridae
峨嵋龍科 Omeisauridae
圖里亞龍類 Turiasauria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圓頂龍科 Camarasauridae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泰坦巨龍超科 Titanosauroidea
[編輯] †鳥臀目
不同的鳥腳下目恐龍
左后:彎龍、左:禽龍、中后:山東龍、中前:橡樹龍、右:冠龍、右后(小):畸齒龍、右后(大):腱龍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腿龍科 Scelidosauridae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結節龍科 Nodosauridae
甲龍科 Ankylosauridae
角足亞目 Cerapoda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稜齒龍科 Hypsilophodontidae
禽龍科 Iguanodontidae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厚頭龍下目 Pachycephalosauria
角龍下目 Ceratopsia
鸚鵡嘴龍科 Psittacosauridae
原角龍科 Protoceratopsidae
角龍科 Ceratopsidae
[編輯] 爭論焦點
[編輯] 溫血
[編輯] 新生代恐龍的證據
[編輯] 恐龍的重生
[編輯] 恐龍化石中的軟組織
[編輯] 恐龍滅絕理論
恐龍消失于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釋是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滅絕(最早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Walter Alvarez)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但這一理論尚有爭議。
一般隕石的說法乃指隕石撞擊地球后,大量的灰塵暴淹沒大地及大氣,造成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氣溫逐漸寒冷,恐龍因無法在冷酷的氣候中生存及覓食,而死亡變成化石。另有一說法,指當時地球兩極因氣溫的急劇變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與間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龍覓食困難而死亡。
[編輯] 小行星(隕石)撞擊說
這是目前最讓每個人接受的說法。 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起滅種性的大破壞,地球上接近90%生物消失。除了剛撞擊時造成的強大爆炸性破壞以外,也使大量的粉塵覆蓋於整個地球大氣層上空,氣溫逐漸下降,陽光無法透進地球,使大部分植物因無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而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而死亡,肉食性恐龍因沒有草食性恐龍吃,也漸漸消失,最后恐龍便絕種。余下的10%便是一些小型的動物和少量植物。
[編輯] 彗星撞擊說
本學說的基礎是奠定在古生物大滅絕幾乎都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為開端,加上天文學中認為太陽系的周圍有一圈奧爾特云,奧爾特云里的彗星等天體周期性地向太陽系的太陽前進(例如:哈雷彗星、海爾波普彗星)??铸垳缃^便可能是其中一顆彗星撞上地球而導致的。
[編輯] 造山運動說
白堊紀末期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得地殼隆起,許多淺海與湖泊變成陸地,一些以水為家的恐龍與生物便漸漸消失;濕潤的沼澤也隆起、乾涸,許多生活在沼澤中的植物便因此而消失,而食用沼澤植物的草食性恐龍也因此滅亡,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
[編輯] 氣候變動說
根據韋格納的板塊飄移說,白堊紀當時的板塊分布情形,已從最初連在一起的盤古,形成接近現在五大洲的樣子。
板塊飄移本身就會引起氣候的改變,例如:南極洲本來是位於中緯度的地區,氣候溫暖。但是因為板塊飄移,南極洲進入了極圈,造成現今南極洲的嚴寒。
也因為板塊飄移,造成洋流改變、氣候變遷,許多地方變的寒冷、酷熱、乾燥,不適合恐龍與其他生物居住??铸埍阋虼硕郎缃^了。
[編輯] 火山爆發說
火山大量且急劇地爆發,噴出了許多如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溫度升高,許多植物無法適應氣溫而死亡,草食性恐龍因沒有食物而滅亡,而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
[編輯] 海洋潮退說
當地球發生了如冰河時期那樣的情況,海水減少,陸地與陸地間再也沒有海水的阻隔,形成陸橋,而生物們便會趁此時進行大遷移,促成生物交流與接觸。而根據達爾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理論,強者便會欺侮弱者,到最后弱者便會滅絕。
除此之外,還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交流傳染的問題。
[編輯]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有別於現生的爬蟲類,不是冷血動物而是溫血動物。但就算恐龍是溫血動物,體溫依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要維持這樣的體溫,只能生長在熱帶氣候區。再加上恐龍的呼吸系統不好,不能充分地補給氧氣;身體沒有厚毛,熱量容易從尾部、足部等地方散失;加上龐大的身軀,使得氣溫驟降時,沒辦法躲到洞里御寒。也因此恐龍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驟變的氣候,而慢慢地凍死。
[編輯] 自相殘殺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真正滅亡的原因是自相殘殺后的結果。
當肉食性恐龍越來越多、越來越興盛時,草食性恐龍被捕食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而當草食性恐龍越來越少,甚至消失滅絕后,肉食性恐龍們就會開始自相殘殺。而恐龍也因此全部滅絕。
[編輯]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后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編輯]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后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后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后,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并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后。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編輯] 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并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這類恐龍亦同時絕種了。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編輯] 生物堿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后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堿,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堿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后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9%BE%99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是什么龍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是烏因庫爾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huinculensis)。
阿根廷龍屬于蜥腳類恐龍的泰坦龍類,命名十分簡單,意思是在阿根廷發現的恐龍。生存年代: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阿爾布階-9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陸地恐龍之一。
阿根廷龍是曾經漫步在大地上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高12米,身長42米。在現代所有生物里,只有藍鯨比他大。有一些別的恐龍跟阿根廷龍一樣長,也有的身高比它高。盡管如此,阿根廷龍還是要比其他的恐龍都重得多,它有可能重達94噸,相當于20頭大象的總重量。然而就算是阿根廷龍這么龐大的動物,也未必能逃過捕食者的攻擊。像最大的食肉恐龍馬普龍便是阿根廷龍世界中霸主。
擴展資料:
恐龍(英文名:Dinosaur) ,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 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并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于恐龍”的說法。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參考資料:恐龍 百度百科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