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眼鏡蛇
印度眼鏡蛇的眼睛特殊大,頭部也十分大,頸部與頭部區顯著顯,當印度眼鏡蛇豎立起來時十分漂亮。它最典范的特性便是它頭部至頸部的皮折,每當舉行獵食或者感觸到緊急時,印度眼鏡蛇城市啟展二側的皮折以恫嚇對于手。 印度眼鏡蛇的皮折范疇遼闊,皮上有顯著的弧線眼形紋,形態猶如眼鏡。一條成型的印度眼鏡蛇長度約有一 米,亦有少許眼鏡蛇不妨長達二米。皮折上的眼鏡紋會依據蛇種軀體臉色的沒有共,而有著百般的變革。其余,有一種東方的鼠標蛇時常被曲解成眼鏡蛇,本來鼠標蛇體型較長,并且它身材隆起幅度顯著,理當輕易分別。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印尼和印度的眼鏡蛇雷龍的區別
二者的區別在于分布地區、外觀特征、生活環境、生物習性不同。
1、分布地區:印尼眼鏡蛇雷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地區,而印度眼鏡蛇雷龍主要分布在印度地區。
2、外觀特征:兩種眼鏡蛇雷龍在外觀上也有一些差異。印尼眼鏡蛇雷龍通常體型較小,成年體長約為40至60厘米。而印度眼鏡蛇雷龍體型相對較大,成年體長超過1米。
3、生活環境:印尼眼鏡蛇雷龍主要生活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印度境內的溪流、池塘和沼澤地,以及印度阿薩姆邦北部的帶雨林。而印度眼鏡蛇雷龍則主要棲息在印度的各種生境中,包括森林、草原和農田等。
4、生物習性:兩種眼鏡蛇雷龍的生物習性也有所不同。印尼眼鏡蛇雷龍是一種兇猛的肉食魚類,以其他小型動物為食。而印度眼鏡蛇雷龍也是肉食性的,主要以蛙類、魚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印度巨毒蛇的詳細資料
印度境內多山,目前已發現的蛇類有250多種,其中毒蛇超過50種。
比較常見的有印度眼鏡蛇、金環蛇、雨傘節、盧氏蝮蛇(別名鎖鏈蛇)、鋸鱗蝮蛇和龜殼花等。
科 名:蝙蝠蛇科
中 文 名:印度眼鏡蛇
學 名:Naja naja
屬 名:Naja
食 性:以小型哺乳類,青蛙或蛇類為食。
分 布: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
形態特征: 全長135-150公分。在展開的領巾背面上有兩顆眼睛模樣的斑紋。
生活 習性:棲息于大部分的自然環境中。卵生。毒性極強。
中文學名:金環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眼鏡蛇科
中文屬名:環蛇屬
中文俗名:黃節蛇、金甲帶,佛蛇,黃金甲,金報應,金包鐵,玄南鞭,金蛇等
拉丁文名:Bungarus fasciatus
英文名:Banded kra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Schneider,1801
形態特征 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環紋幾乎等寬,環紋在體部有23~28環,在尾部有3~5環,背鱗平滑共15行,背的1行鱗片特別大,肛磷完整,尾下鱗片為單行,腹部為灰白色,體長100~180厘米.
生態習性 棲息于丘陵,山地,常見于潮濕地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并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卵生,5月底產卵,每產多達11枚.
分布 廣西省,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國外分布于越南,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老撾,緬甸等國
金環蛇全長1200一1800mm,是具有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有較寬的金環紋,體尾共有19—27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所以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有典型的9枚大鱗片,背鱗平滑,全身15 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
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于南亞及東南亞。棲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金環蛇夜晚活動。金環蛇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六月產卵6—14枚于腐葉下或洞穴中。金環蛇數量野外已極稀少。金環蛇是著名食用蛇之一,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藥,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
科 名:蝙蝠蛇科
中 文 名:雨傘節
學 名:Bungarus multicinctus
屬 名:Bungarus
食 性:以老鼠,蜥蜴,青蛙,蛇類或魚類為食。
分 布:中國,臺灣,緬甸,越南。
形態特征: 全長約140公分。頭頸部易于區分,且背部的鱗片較大。體色以黑色為主,具有27-67條白色橫紋。腹部呈白色。
生活 習性:棲息于平地丘陵間或耕作地村落附近等多水區域。夜間活動為主。會潛入屋內傷人,毒性極強。卵生,每胎可產3-12顆卵,50天后即可孵化。
鋸鱗奎蛇 (Echis carinatus)
印度酷熱的塔爾沙漠地區有著全世界毒性最強、最致命的爬蟲類之一:鋸鱗奎蛇。這種惡名昭彰的毒蛇屬於蝮蛇科 (Viperidae),長度僅有 30 英吋,難以令人相信它就是殺人最多的蛇類:人類一旦中了它那毒性超強的毒液很少能夠存活,特別是在偏遠無人的沙漠地帶,遭受它的毒吻大概就難逃一死。
鋸鱗奎蛇很好辨認,皮膚顏色單調無奇,身軀呈垂直平坦狀,短小頭部呈現三角錐狀或箭頭狀的記號。這種不善交際的生物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埋在沙漠底下,只露出眼睛靜待獵物接近。它們的獵物主要有沙漠地區的鳥類、蜥蜴以及壁虎。在乾燥的季節里,它們幾乎只在晚上獵食。一旦受到刺激或驚嚇,鋸鱗奎蛇的攻擊性會變得很強。它們喜歡摩擦身軀布滿鱗片一邊,發出巨大而刺耳的聲響。好奇的旁觀者應該要注意不要靠近它們:鋸鱗奎蛇可以從兩英呎遠的地方發動攻擊。
龜殼花
學 名:Macropisthodon rudis
英 名:False Viper、Keelbacks
別 名:偽蝮蛇、擬百步蛇、稜鱗蛇、頸稜蛇
科 名:黃頷蛇科(Colubridae)
分 布:臺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也有分部。棲居在山區林內的底層、草叢或溪澗附近,原本是常見蛇類之一,但近年數量已不多見。
生態習性:夜行性無毒蛇類,以蟾蜍和蛙類為食,也有捕食臺灣鈍頭蛇、蜥蜴、昆蟲和蚯蚓的紀錄。為胎生繁殖,夏末秋季生產,每窩可產12~27條幼蛇。剛孵化的小蛇全長13~20公分,重 2~5公克。性溫馴,幾無攻擊性。但擬龜殼花遇敵害時,很容易做防御性的動作,原來略成三角形的頭變成標準的三角形,身體則呈上下扁平,一幅窮兇惡極準備攻擊的模樣,讓敵害以為它是不好惹的蝮蛇類毒蛇,但這一切都只是裝腔作勢,它的攻擊性其實不強,且不具備毒液。
形態特徵:中小型蛇類,體粗短,全長90~120公分左右。身體中缐兩側,各有大型的黑斑,前段的黑斑常相連成一大塊。頭頂為一致的棕色,具大型鱗片。自吻端經眼睛到頭后方,也就是頭側淺和頭頂交接處,有一深棕色的縱帶。頭略成三角形。前中段的體鱗為23列。各鱗片的稜脊明顯,粗糙而不光滑。瞳孔圓形。上頜齒12枚之后,有一明顯的齒間隙,然后有2枚大型的牙齒。以狀似龜殼花而得名,但龜殼花瞳孔垂直,可作為辨別二者的依據。尾短,驟縮為細尾。
眼鏡蛇都分什么種類?
1、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為世界上最大的毒蛇。
主要分布于印度經東南亞至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一帶的森林中,以其他蛇類為食。已證實體長最長為5.6公尺(18呎),但大部分不超過3.6公尺(12呎)。眼鏡王蛇有護卵巢的習性,一巢卵有20�6�540枚,置于雌性用樹葉筑成的窩內。若有掠食者或人類靠得太近,守護在一旁的父母就會攻擊來訪者。并非所有的眼鏡蛇都產卵。
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
2、印度眼鏡蛇(Naja naja,又譯亞洲眼鏡蛇)過去被認為是與眼鏡王蛇的分布區域大致相同的一個單一物種。然而,最近生物學家已發現亞洲存在著近12種眼鏡蛇,一些種類會噴射毒液,其馀則不會。體型(多數介于1.25�6�51.75公尺)和毒液的毒性各有不同。噴射毒液的眼鏡蛇透過毒液導管的肌肉收縮和迫使氣體自肺部吐出而將毒液自毒牙里噴出。
3、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也叫開普珊瑚蛇,
珊瑚眼鏡蛇英文名:Cape Coral Snake
蛇亞目眼鏡蛇科盾鼻蛇屬(Aspidelaps)的一種毒蛇。有著一般眼鏡蛇的特色頸折(其頸折部位未如印度眼鏡蛇般完善)及碩大的鼻吻部位。珊瑚眼鏡蛇,頭部很小,吻鱗較大(有利于打洞),軀體粗壯,軀體鱗片細小。
該種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分布區最南端的指名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lubricus)其特征是體背呈珊瑚紅,體側下方淺紅色或乳白色,有黑色橫斑;納米比亞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infuscatus)的體背呈土白色或灰棕色,具淺色橫斑,頭部黑色;安哥拉亞種(Aspidelaps lubricus cowlesi)通體土白色或灰棕色,頭部色彩很淡。 分布與生境: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灌叢,沙漠草叢。 繁殖:每次產3到11枚卵。
4、其它
在非洲亦有噴射毒液和不會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但和亞洲的眼鏡蛇無親緣關系,彼此間亦無親緣關系。南非的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又譯粗皮小眼鏡蛇)和廣布于非洲的黑頸眼鏡蛇(Naja nigricollis)皆會噴毒,後者體型較小。毒液準確地噴射入超過2公尺外的受害者眼內,若不及時清洗可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失明。埃及眼鏡蛇(N. haje, 大概即為古代所稱的阿斯普〔asp,亦稱角蝰〕)黑色,頸部膨脹所成兜狀較窄,長約2公尺,廣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區并向東分布至阿拉伯半島一帶。埃及眼鏡蛇通常捕食蟾蜍和鳥。赤道非洲有樹棲眼鏡蛇(非洲眼鏡蛇屬〔Pseudohaje〕),與曼巴為眼鏡蛇科(Elapidae)僅見的樹棲成員。
眼鏡蛇是什么樣子的
眼鏡蛇(學名:Naja)為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雖然世上也有不少其他蛇類的名字包含“眼鏡蛇”(Cobra)一稱(如眼鏡王蛇、水眼鏡蛇、唾蛇),但它們因演化親緣性不足而并不歸為此屬。
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但分類學上經常就物種的性問題而存有爭論,因此某些資料也可能有所出入。此屬的成員主要分布于中東、東南亞、非洲、印度尼西亞等地。
形態特征
眼鏡蛇科主要特征: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溝牙之后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中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 、金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等主要劇毒蛇。
生活習性
眼鏡蛇常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住宅附近也常見出現。該蛇食性很廣,既吃蛇類、魚類、蛙類,也食鳥類、蛋類、蝴蝎等。屬晝行性蛇類,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動覓食。
生長繁殖
眼鏡蛇是卵生動物,其繁殖期為6-8月,雌蛇每次產10-18卵,自然孵化,親蛇在附近守護,孵化期約50天,幼蛇3年后達到性成熟。
分布范圍
眼鏡蛇分布范圍極廣,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
眼鏡蛇分布于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在我國,眼鏡蛇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石斑魚本身沒有毒,石斑魚的魚子有毒。
新生兔子吃母乳是最好的,但如果需要人工喂養,主人可利用注射器喂食寵物奶粉,每次喂食5毫升,間隔12小時后再喂,直到21天后開始增加量,每次喂食7-8毫升。一個月后就可開始喂食苜蓿草了,這時需要將球蟲藥磨碎后摻入食物。
兔子被打后很焉,很可能是因為應激反應導致的,多數時候還伴有厭食、躲避等癥狀。這主要是因為兔子的膽子很小,不僅是被打會受驚,即使是換個新環境居住或者加入了新成員,也出現過兔子直接被嚇死的案例。
鱷龜是家養烏龜中長得最快最大的品種之一,鱷龜分為小鱷龜和大鱷龜,科學飼養下大鱷龜每年可長1-2斤,最大能長到200-500斤。而小鱷龜最大也可長到38公斤以上,普遍體重也在23-36公斤左右,可以說是非常適合想養大型龜的人群。
烏龜被摔到吐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治療,存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因為烏龜吐血一般是由于內臟出現了破損導致。因此在烏龜摔成內傷后要立即治療,首先可以給它灌服云南白藥,3周內禁食,但每天喂食葡萄糖。
地址:江夏大道鴻發世紀城東門14號樓103號門面
電話:027-87988580
地址:中山大道797號長青廣場商務中心1層A座
電話:13397153577
地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一路城市之光24-2門
電話:027-87002324
地址:中南二路22號奧山創意街區5號樓獨棟
電話:13377857323
地址:關山大道金地太陽城A棟C-8號
電話:18971692583
謝先孝主治醫師
擅長犬貓傳染病治療,消化內科疾病診療,細胞學檢查和犬貓常規外科手術。
陽炳中執業獸醫師
擅長大小寵疾病
黃家豪住院部主管
擅長麻醉學、常規外科手術
張雨龍高級助理
擅長貓科行為學、鼻腔疾病、內分泌疾病
陶虹宇藥房主管
擅長藥物代謝動力學、實驗室檢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