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別名] 摩利魚
[拉丁學名] Poecilia latipinna
[地理分布] 北美、墨西哥
[成魚體長] 8.0 ~ 12.0 cm
[性 格] 溫和
[適宜溫度] 22.0 ~ 26.0 ℃
[酸 堿 度] PH 7.2 ~ 7.6
[硬 度] dGH 9.0 ~ 11.0 N
[活動層次] 頂層
[繁殖方式] 卵胎生
瑪麗魚屬卵胎生鳉魚科,體色有紅、黑、銀、三色等,常見品種有燕尾紅瑪麗、燕尾黑瑪麗、三色瑪、高鰭紅瑪麗、高鰭金瑪麗、皮球銀瑪麗等。餌料以蟲魚為主,也可攝食顆粒飼料。繁殖水溫24~26攝氏度,雌魚臨產前腹部有一明顯的胎斑,每次產仔50~150尾,每月產仔一次。瑪麗魚的飼養水中注意要定期加點鹽,以保持水質弱堿性。
瑪麗魚具有和孔雀魚一樣的卵胎生的繁殖特性,同樣屬于胎生鳉魚科的熱帶魚,品種多變,根據體型形狀區分,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型和氣球型(俗稱:茶壺);根據尾鰭形狀區分,可大致分為兩類:燕尾型和圓尾型;根據背鰭形狀區分,也可大致分為兩類:低翅型和帆翅型;根據體色區分,則有更多種類,比較常見的有:黑瑪麗、花瑪麗、三色瑪麗、珍珠珠瑪麗、金瑪麗、銀瑪麗、球瑪麗等等。
瑪麗魚性格溫和,最好在呈弱堿性的硬水水質環境中飼養,食性頗雜,容易接受各種動物性活餌以及人工餌料,同時,也喜歡啄食水草、水族箱缸壁上蔓生的青苔,所以在飼養過程中,不但要注意需要定期喂飼植物性餌料,以助其生長發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由于瑪麗魚喜歡啄食的特性,在水質環境較差或嘴部受傷的情況下,極易感染細菌導致口霉病的發生。瑪麗魚體質較強健,比較容易飼養,它們甚至可以忍受10℃左右低溫,但并不是說,它們可以在這個極限水溫生長良好,長時間的低溫環境,同樣很容易導致它們受霉菌感染生病,直至死亡。
瑪麗魚自仔魚初生后的35~45天后,即發育成熟。雌雄鑒別比較容易,通常,雄魚個體比較瘦小,體外交配授精的生殖器管--臀鰭呈棒狀,較為尖細;雌魚體型較為粗大,臀鰭呈扇型,通常體內含有大量受精卵而顯得膨脹。
瑪利魚進入性成熟期以后,幾乎每隔35天左右,即可生產一次仔魚,由于瑪麗魚是卵胎生魚類,即體內授精,待受精卵發育成熟,便直接產出仔魚,因而繁殖較為便易,只需注意雌魚的腹部膨脹并伴有發黑現象,同時,仔細觀察雌魚的肛門部位,如發現產卵管呈點狀突起或明顯下墜拖出,那么,雌魚在2~5天內,定會生產仔魚,只需將雌魚單獨放置到繁殖缸即可。期間需要注意,不要過量更換水質,水質變化劇烈,將直接導致雌魚早產,而生產出發育未成熟的仔魚個體甚至還是未發育的卵。瑪麗魚生產仔魚的數量視雌魚的體型大小,一般會隨著雌魚的生長發育而增加,數量在40~100尾不等,有些魚可以一次產200條左右。仔魚產出后,稍過片刻即會自行游動,亦會捕食較小的水蚤,也可直接喂飼顆粒較小的人工餌料。
? ? ?茉莉花鳉最初由自然學家查爾斯·亞歷山大萊蘇厄(Charles Alexandre Lesueur)于1821年描述并命名為Mollienesia latipinna,經常被認為是在1820年代在印第安納州新和諧城(New Harmony)建立一個實驗定居點的一個重要人物。萊索厄(Lesueur)根據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附近淡水池塘的標本對茉莉花鳉進行了描述。然而,萊索厄(Lesueur)在1821年描述其他花鳉合集時,將茉莉花鳉命名為Mollienesia multilineata,同年,他又命名為Mollienesia Latipina。這場沖突造成了混亂,最終需要國際動物命名委員會(ICZN)作出裁決。1959年,ICZN優先命名為Molliensia latipinna?Lesueur 1821。?
? ? ?存在許多其他同義學名,其中大部分是基于茉莉花鳉相當大的本土范圍的其他區域的標本。其中包括Limia poeciloides?Girard 1858,Poecilia lineolata?Girard 1858和Limia matamorensis?Girard 1859。Done Rosen和Reeve Bailey(1959)在關于花鳉魚類的著作中指出,花鳉屬(Poecilia?Bloch & Schneider 1801)在帆鰭鱸屬(Mollienesia?Lesueur 1821)方面具有優先地位,從而將帆鰭鱸屬(Mollienesia)歸為花鳉屬(Poecilia)的同義詞。因此,茉莉花鳉的有效學名為Poecilia latipinna(Lesueur,1821)。
? ? ?喜愛觀賞魚人群建議飼養,飼養管理時要勤換水,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鹽可以使它們的體質更強健。不少人都注意到黑瑪麗喜歡啄食藻類,如果要養好黑瑪麗,在養水藻的同時不一定非要養好水草。(實際上,水草多的水體藻類不一定好。)水族箱可以鋪底砂并加強光照,勤換水,略加鹽。如果要種草,也要挑選耐弱堿性硬水的品種;如果要混養,建議試著跟小型的東非慈鯛類混養。飼料可喂商品顆粒料和燙過的菜葉,少喂活餌。水藻較多時依然要補充少量其它飼料。
? ? ?1、水霉病:水霉病是熱帶魚很容易患上的疾病,通常是由于魚體受傷后,真菌寄生在傷口內所致。患病初期不易發現,之后會長出白色絮狀物。由于多在低溫條件發病,所以平時要注意保持水溫,不要低于15℃。另外,還要用聚維酮碘溶液浸洗治療。
? ? ?2、爛鰭病:爛鰭病往往是由于水質不佳引起的,患病初期,魚鰭的邊緣會變得不透明,而且膜還會脫落,之后鰭刺會裂開,嚴重時導致死亡。發現患病后要注意換水、升溫、加鹽,并且用呋喃西林或痢特靈浸洗魚體,多次后可以緩解病情。
? ? ?3、立鱗病:立鱗病也叫炸鱗病。患上這種病的瑪麗魚,身體會腫脹,鱗片不再緊密的貼合,而是松散的立起來。患病初期可以通過換水來緩解癥狀,水溫也要升到32-33℃。另外,還可以用磺胺制劑或呋喃劑進行藥浴。
? ? ?一、缸和水的準備
? ? ?缸的準備主要是清潔和消毒。消毒我是采用沸水消毒法,消毒既徹底,還沒有化學藥物消毒后遺留的的問題,同時還是最環保的方法。要注意的是消毒時先把缸放平穩,一定要平穩,否則容易裂的。然后要先加少量沸水,讓玻璃適應溫度,以防止玻璃突然高度受熱而炸裂。最后再加適量沸水進行消毒。養水是將自來水靜置3到5天,將水中氯氣揮發干凈。然后將水加入消毒后的缸中,再加入硝化菌,用水妖精連續充氧24小時,即可初步建立起硝化系統,這樣的水就可以放魚了。
? ? ?二、接魚
? ? ?接到魚后,不要急于打開包裝箱,回家后暗光處開箱。途中防止動作過大導致的震動或翻滾。因為魚停食、無光的環境下,再經長途、長時間運輸后,體質虛弱、精神緊張,因此要特別小心,防止魚受驚而導致撞袋或撞缸受傷,或導致因驚恐引發的夾尾等情況。因此一切工作都要溫柔小心的操作
? ? 三、兌水(也稱過水,專業名詞)
? ? 兌水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同時還很是煩瑣的操作。但想養好魚,就一定要細心、耐心的去完成,保證魚能夠初步順利適應我們的飼育環境,為以后正常養育打好基礎。兌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 ? ?1、水溫:缸中的水溫穩定在22到26度之間。接到魚后,不要急著打開包裝袋,先要把包裝袋用與缸中同水溫的水沖洗干凈。然后把包裝袋放入缸中,約20到30分鐘,使袋中的水與缸里的水,溫度達到一致。
? ? ?2、開袋:打開袋后,先加入相當于袋中水量1/10的缸中水入袋,然后再慢慢的不斷把缸中水加入袋中,使魚逐步適應水質如PH、KH等的變化,整個過程持續30到40分鐘左右。當加入缸中的水達到袋中水的量時,即可把魚溫柔撈出放入魚缸中。此兌水過程,也可以用打吊瓶的輸液系統進行的,可以更好的讓魚適應水質的,對于比較珍貴的魚適用。兌水結束后,要將袋中的原水倒掉,因為魚在運輸過程中排泄的廢物、脫落的
膜等物質,是細菌喜歡的食物和產床,是魚致病的重要病源。
? ? ?3、魚入缸后十分恐慌,這時的光線不要過強,更不要驚動它,例如觀看時都不能指指點點動作過大的,接魚之前的準備工作做的一定要充分,魚入缸后不要總是在魚缸周圍四處亂竄,記住當天不要喂食!
? ? 4、第一天也不要喂食、不要換水,觀察它的狀態怎么樣。一般來說在第一天魚的狀態會恢復一些,如找食、追逐配偶等。如狀態不好的話,可以加入1%濃度的飽和鹽水。
? ? 5、第二天:觀察如狀態不錯,魚四處尋找食物、追逐配偶等表現,就可以少喂一點點活餌,意思一下即可,千萬不要喂多!開口餌料以活食最好,如豐年蝦等,人工餌料由于消化困難,不建議用。可換1/10的水,冬天換的水要比缸中水溫高出1至2度,夏天要低1至2度,這也是一年中換水時溫度掌握的方法。
? ? 如果狀態不好,不喂,繼續觀察。
? ? ?6、第三天:關鍵的一天!魚有問題的話這天就會明顯的看出來,觀察癥狀后對癥下藥即可。
如果沒有問題,狀態良好的話,同樣喂一餐,比昨天喂量稍多一些,逐步在一周內過渡到正常的喂量。換水也是如此。
? ? ?7、兌水的規程一定要仔細完成,即使你對你的水質再有把握,也不贊成不經兌水直接把魚放入缸中,這一點切記,否則受傷總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