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粗尾蝎(拉丁學名:Parabuthus Mossambicensis)原產于東非干燥沙漠,性情兇猛,毒性致命。生長速度較快,成年體長12~18厘米,壽命約15年。飼養容易。此品種毒性十分強,可以致命,而且攻擊性十分強,不宜群居。本品種較為罕見,堪稱珍品。
? ? ? ?1758年,Androctnous australis由Linnaeus發現,并命名。當時定義的是一種渾身黃色、沒有黑色部分的蝎子。隨后的幾十年里,身上帶有黑色部分的A.a被發現,但是并未歸入A.a,而是定義為了獨立種Androctnous libycus和Androctnous hector。(好像是1828年,記不清了)。直到1948-1958年前后,法國動物學家Max Vachon根據體色,把A.libycus和A.hector并入A.a,成為了Androctnous australis libycus和Androctnous australis hector,而最初被發現的那一種就成為了指名亞種Androctnous australis australis。1973年,一個亞種根據蛋白質分析被定義,命名為Androctnous australis garzonii。1974年,另一亞種用同一方式被定義,Androctnous australis africanus。關于這幾個亞種的分類,在接下來的幾十年甚至至今依然有爭論存在。曾經看過一篇論文,討論同為突尼斯產的garzonii和hector亞種,對比的都是些櫛狀器齒數量、尾部每一節寬度、長度比例、螯肢長度比例等,還進行了DNA對比,最后得出區別微小的結論。同時,AA作為一個分部較為廣泛,并且個體差異較大的物種,其體色、體型、身體比例隨地域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當前的分類也許依然不夠嚴謹、甚至有謬誤出現。但不管怎么說,按色型分類的australis、hector、libycus三亞種是最常出現、最廣為接受的,根據體色的分類。有的老外甚至直接把這三個名稱叫做"色型",而不是亞種。體型和比例不是分類的依據。(以上由Bitter_Creek敘寫)。對于這三種的區分:AAA全身黃色幾乎無黑色,鉗子前端橘黃,AAL在AAA的基礎上多了尾部有黑色的這一特征,AAH則是鉗子與之后部分有明顯色差,更深,通常偏棕黑,尾部有些黑有些黃。市場上AAL,AAH最普遍。
? ? ?喜愛爬寵的人群建議飼養,本種屬于劇毒蝎類 ,如單以蝎子毒性排名,黃肥尾蝎可擠進世界第五毒,在原產地中偶有人畜被叮咬致死的案例發生,所以如果要飼養這種劇毒蝎,無論在管理或餵食上都必須小心慎重,注意安全
? ? ?黑腹病:主要癥狀是蝎子腹部發黑、糞便異常、不活動、不吃食。此病一般發生在冬季或早春,主要是由于外界氣溫低、濕度大,蝎子體內水分過多而引起的。合理增高蝎窩溫度、降低濕度,可防止該病發生。
? ?體腐癥;主要癥狀是蝎子腹部膨脹發黑、不吃食、不活動,繼而全身腐爛,大批死亡。此病主要是由于飼料變質或飲水不干凈所致,可用抗菌類藥物如痢特靈及少量酵母片進行治療。特別要注意保持環境與飲食衛生,以預防此病的發生。
? ?蝎虱病;主要癥狀是蝎子極度不安,胸腹處潛伏著黃粉粒狀的螨蟲,螨蟲能漸漸將蝎子折磨致死。此病主要是由干蝎窩濕度過大所致,預防此病可用1%的漂白粉溶液和3.5%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蝎窩噴灑消毒,也可用4.5%的福爾馬林溶液消毒。
? ?干枯病:主要癥狀是蝎子尾部發黃、前腹扁平、全身無光澤。此病主要是由于蝎子長期缺水所致。只要平時注意供水,并使蝎窩濕度適中,即可避免此病的發生。
? ? ? ?這種蝎子屬于沙漠蝎種,體質強健能容忍惡劣環境,相當容易飼養,可以用一個壓克力飼養箱,底部鋪上爬蟲專用砂,并放置一個遮蔽物,溫度最好可維持在 25~35℃,溼度不用太高,可調整低於 60%,雖然黃肥尾蝎可以由食物取得水份 ,不過最好還是放置一個小杯子,里面放塊沾濕了水的棉花或海綿提供飲水,食物方面提供蟋蟀、麥皮蟲、面包蟲等等,約一周餵食一次即可。